导航
×关闭

佛经中常见名词简释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

2024-05-02 来源:天气网

导读: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我国更是有很多寺庙在传播佛教,我国信奉佛教的人也很多,在各种影视剧中,生活中也会见到很多关于佛教的东西,那么关于佛教常见的名词你知道几个呢?佛经中常见名词简释去哪看呢?下面是万年历小编带来的佛教名词解释大全,一起去瞧瞧吧。

佛经中常见名词简释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

佛教

佛经中常见名词简释

1.住持。

住持,即“久住护持”的意思,是佛教寺院的主持职称;又称主僧,即“主持寺院事务之憎”;又称方丈,原指维摩诘的居处,室方一丈,能广容大众。

2.长老。

佛教寺院中对年长德尊僧人的称呼。长老约分三种:①誓年长老:这是腊高耆宿的僧人。②法长老:这是通达于佛法,智德圆满之僧人。③作长老:这是自作高明,假号长老的僧人。住持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老担任。

3.活佛。

喇嘛教的高级僧侣,藏语称“朱古”,即神佛化现为肉身。活佛中地位最高者为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其次是法王(清代朝廷赐予蒙、藏地区喇嘛教上层大活佛的“呼图克

图”封号的转世者),再次为一般活佛。

4.比丘。

比丘,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乞士”,俗称和尚,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须遵守250戒。比丘须具备五德: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如犯淫、盗、杀、妄中一罪,即失去比丘资格。

5.沙弥。

沙弥,梵文的音译,是指依戒律出家,已受士戒,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沙弥也有意译为“息恶”或“行慈”的。沙弥最终受250戒后,便成比丘。

6.大乘与小乘。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教徒分成大乘、小乘等不同教派。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萨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约至7世纪后,在印度日益衰落,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属于北传佛教。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强调救脱一切生灵,应使众生成佛,自己才能成佛。而小乘佛教,却只尊释迦牟尼为教主,主张只要置自己的一切烦恼于生死之外,就能成为一名“阿罗汉”。小乘教在中国隋唐时流行后便逐渐衰落,今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属于南传佛教。

佛经中常见名词简释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

佛教

7.金刚。

金刚,其梵文意译,是“金中之精者”之意,俗称金刚石,是无比坚固之物。金刚之义后日益广泛。《金刚顶经疏》说,世间金刚有三种义:①不可破坏;②宝中之宝;③战具中胜。密宗中有金刚锋利之义,认为金刚能断烦恼、伏恶魔。

8.佛教之苦。

佛教所指的苦和平时人们所说的苦,意义不同。据《佛地经》解释:“逼恼身心名苦。”苦是三道之一,是三界生死果报的一种名称。有三苦、八苦、十苦等说。

所谓三苦,指:①苦苦,由于饥饿、疾病等苦恼,生出身心的苦恼.②坏苦,自己所喜爱者受到破坏而感到苦恼。③行苦,见世间事物的无常转变而感到的苦恼。

八苦是:①生苦;②老苦;③病苦;④死苦;⑤爱别离苦;⑥怨憎会苦;⑦求不得苦;⑧五阴盛苦。

十苦指:前四苦同上,⑤愁苦;⑥怨苦;⑦受苦;⑧忧苦;⑨病恼苦;⑩流转大苦。

9.出家。

出家,是指离家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佛经说,释迦牟尼初出家时,曾立四个宏愿:①愿济众生困厄。②愿除众生惑障。③愿断众生邪见。④愿度众生苦轮。以此四愿,可见出家人不仅自己修行,而且还度众生。佛门弟子中有以此四愿为己任的,也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故佛教认为以出家为标准,人当有四种:一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身穿法衣而心犹顾恋。二是身在家心出家,拥有妻子不生耽染。三是身心都出家,消除各种欲念。四是身心都不出家,贪图在家安逸。

出家人须剃发,佛教徒说,剃发,能去掉骄慢之心。《因果经》说:“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须发剃了又会长,一般是半月剃发一次。

僧尼出家后,也可返归俗家,称为“还俗”或“归俗”。

10.功德。

目前存在多种不同解释,主要的有:①佛教徒认为,功是指做善事,德是指得福报。两者互为因果,劝人多行善得报。②有人说,心有善念叫做德,付诸行动叫做功。③德就是得,修功有所德,故称功德。④《仁王经疏》说:“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功德需要积累而成。由少至多称为“积”,由低至高称为“累”。佛教徒说,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高。天仙有1300善,需四年积累而成,地仙是300善,一年而成。佛教对佛门有贡献者赐予“功德”之衔,比如将供养僧人、方便寺院的施主,称为“功德主”。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佛经中常见名词简释,佛教名词解释大全”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