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中国民间对松树的崇拜 松树的象征和文化意义

2024-05-05 来源:天气网

导读:松树我们都见过,松树的品质我们也有一定了解,诗人喜欢写松树,那是因为它顽强、坚韧、持久和品格高尚的特点。它不仅是树木,更是一种富有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的象征。那么,中国民间对松树的崇拜是什么?松树的象征和文化意义是什么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中国民间对松树的崇拜 松树的象征和文化意义

松树

中国民间对松树的崇拜

松树,在我国栽培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据明人洪璐《木公传》记载,松树,“系出伏羲,世居东莞,三代前无显者”。或说“黄帝时有业斧轮者,为帝作舟,以济不通”。由此可见,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松树不为古人所关注,约到了春秋战国,渐渐见于古书记载,如《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凋)也。”《荀子》说:“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矣。”又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后人便把松与柏作为经冬不凋、志操坚贞的象征。

松树,最先看重的皇帝是秦始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登泰山封禅祭拜,下山时,“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树为五大夫”。秦始皇躲雨的这棵是什么树?司马迁未有记载,汉人应劭在《汉官仪》中考证,说秦始皇所封的树是松树。因此后人便把松树称为“五大夫松”。“五大夫”成了“松”的别名。所谓“五大夫”,是秦代官爵名,秦代有官爵位20等级,五大夫属于第九等级。后来,这棵树枯死了,有人误为是五棵松,后人补种了五棵松树,并在树旁建了一座五松亭。今五棵松只剩下了三棵。秦始皇对松树特别尊重,命在首都咸阳修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两旁种青松,以记里程。

汉代司马迁也很推崇松树,在《史记·龟策列传》中他说:“松柏,为百木之长,而守门闾。”

张勃《吴录》记载:三国东吴的大臣下固做了一个梦,梦见松树生在他腹上,就对人说:“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年),吾其为公乎?”下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宝鼎(266—268年)从尚书升官为司徒。司徒,最高的官位,与司马、司空合称为“三公”。从此,松树又被视为吉祥树。

东汉之后,坟墓上多种松树,如《初学记》上说:“东汉方储,丹阳人,遭母忧,负土成坟,种松柏千余株,鸾鸟栖其上,白兔游其下。”《晋书·孝友传》载:“许孜二亲殁,建墓于县之东山,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孜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于所犯松下,孜怅惋不已,乃作冢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而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臣或文人常亲自把松树栽在先祖的坟上或周围,以表示对先祖的良好祝愿。著名道士陶弘景尤爱松树,在“庭院中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而晋人认为松树可活至千岁,因此把松树作长寿的吉树。如东晋道士葛洪《抱朴子》说:汉成帝时,猎者于终南山见一人无衣服,身皆生黑毛,跳坑越涧如飞,乃密伺其所在,合围取得,乃是一妇人。问之,言秦之宫人,关东贼之秦,秦王出降,惊走入山,饥无所食,有一老翁教食松叶松实。初时苦涩,后稍便之,遂不复饥。冬不寒,夏不热。此女是秦人,至成帝时,三百余载了。

中国民间对松树的崇拜 松树的象征和文化意义

松树

唐代对松树更加崇拜。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得杨贵妃之后,政治日益腐化,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成都后,皇宫里的一株枯萎松树“枯松复生”,枝叶青青,“宛如新植”,宫人以为是预示玄宗“复还”的吉象。不久,安史之乱失败,唐玄宗重回长安。因此该书说,枯松再复生的现象,预示着唐王朝“重兴”。

古人认为梦见松树,也是吉兆。如《梦书》说:“松为人君,梦见松者,有见人君(皇帝)之征也。”

松树的象征意义

坚韧不拔:松树常被视为坚强不屈的象征,代表着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象征着不畏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品质。

长寿和成长:松树生长缓慢,但可以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因此,松树也象征着长寿、稳健和持久,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成长。

深邃内涵:松树被认为有着深邃的内涵,它的枝叶常常为诗人、文人所喜爱,被视为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的象征物。

松树的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在中国和日本等东方文化中,松树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被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代表高风亮节、忠诚正直的品德。

园林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松树常出现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绘画中,被用作表现高洁品格和君子之风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松树也被用作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的意象。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国民间对松树的崇拜,松树的象征和文化意义”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