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古代何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2024-04-29 来源:天气网

导读:生活中,我们会看见很多关于儒家思想的糟粕,还有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用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比如三从四德,比如三纲五常。那么,古代何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古代何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三纲五常

古代何为“三纲五常”

孔子最早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而且在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构架式的作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夫妇有别,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的“五伦”规范。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结合儒家“五伦”的思想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一书中也提出了三纲五常论,但它的主要核心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为臣者必须服从于君,为子者必须服从于父,为妻者必须服从于夫,君、父、夫又要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的实质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常就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日常基本准则。五常即五条准则,也叫“五伦”。五常的内容,古时有两种主流思想,一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它和“三纲”常被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三纲五常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源于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则是仁、义、礼、智、信,是董仲舒对孔孟学说的概括和进一步阐释,也是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古代何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的历史影响

三纲五常政治伦理原则的形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败,三纲五常逐渐凝固和僵化,它的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精神枷锁的负面作用更加突出。在封建社会解体之后,三纲五常逐渐失去了它对社会的影响力。

在一定时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确实起到过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这些条款束缚人的负而作用逐渐超过了正面作用。当社会已经腐朽时,被压迫的百姓被三纲五常限制,上不敢反抗君主,下不敢反抗父亲。而占总人口一半左右的妇女更是被三从四德拘束住,不能对父兄甚至成年的儿子表示出不满与反抗的意图。更重要的是,虽然名教思想也强调人与人相处要注意“五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尊者(如君、父、夫)是无须考虑卑者(如臣、子、妻)感受的,这就更容易造成悲剧。开篇提到的那些悲惨或壮烈的场景,往往是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驱使下造成的。这些观念常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主要就是出于上述原因。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代何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谁提出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