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惊蛰是今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在3月5号,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出了正月,长江中下游已经到了草长莺飞桃花烂漫的时候了,但是今年的冬天好像特别的漫长,在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大地迟迟没有复苏的迹象。期盼着一声春雷重新唤醒这个冬眠的土地。而惊蛰就是我们期盼的,那么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以长江中下游为例的惊蛰气候特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惑。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惊蛰气候特征有哪些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惊蛰气候特征有哪些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有一首诗可以概括:
《惊蛰》(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农耕。
惊蛰气候特征有哪些
惊蛰气候特征有哪些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养生
惊蛰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之季,但又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因此,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所以,在这一节气中,应该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一系列肝的病证,如精神疾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易发生上述病症。《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春季注意调理起居饮食可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一,生活上不要过分劳累,造成体质下降,容易使疾病乘虚而入
第二,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第三,饮食上以具有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的食品为主
结语: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沉默,大地期盼着春雷,我们在等待惊蛰。欲了解更多惊蛰习俗、尝试、养生、食谱请点击》》》惊蛰是几月几日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