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端午节为什么称为女儿节 女儿节的由来

2020-04-03 来源:天气网

  导语:在端午节的众多别称中,关于端午节为什么称为女儿节的问题我们今天要好好说一说。这还要从女儿节的由来说起,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帝的武则天,也有说法是因为端午节有躲午的习俗,端午节这天出家的女儿要回娘家,因此叫做女儿节了。

  端午节为什么称为女儿节 女儿节的由来

女儿节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意思就是,到了五月端午这天,女孩子要系着五彩丝,戴艾叶和五毒灵符,打扮的漂漂亮亮。另外,嫁出去的女孩子也要回娘家看望家人。因为都是和女孩儿相关,所以叫女儿节。

  女儿节的由来

  1、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

  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女儿节的由来

  2、第二种说法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其实,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端午节

  端午节送粽子看闺女的习俗

  端午这天,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如山东莱芜、安丘及河南南阳等地,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就是带着粽子去看已出嫁的闺女,被称“送端午儿”、“瞧端午儿”。

  过去在农村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已出嫁的女儿,除在年节和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外,一年之中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这样闺女想娘,娘也想闺女,很是痛苦。而另条规定是,端午节前是看闺女的日子,如果娘家不去看闺女,说明家底贫穷,会被人看不起,让人笑话。因此,娘和闺女早就盼望这一天了。每到这时,娘家就包好粽子、蒸好馍并买上时令瓜果,去看闺女,一则为闺女长脸,二来也可解双方的想念之苦。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娘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嫁出去的闺女吃不好饭了。但由于走亲访友既能联络亲情,又能互相交流各家的情况,因此端午看闺女还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延续了下来。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内容吗?不妨点击》》》端午的来历及习俗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转载必究。

网友还看 

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的原因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