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接下来要迎接冬至节气,这个节气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冬天,也是进入数九天的第一天,冬至习俗特别多,其中一项是数九寒天,说的就是开始数九个九天,这是民间流传已经的习俗之一。那么,“数九”习俗的来历你知道多少?数九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数九
“数九”习俗的来历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节日时间: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数九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数九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时间的天气也相应地称为“数九天”。
数九
九九消寒图是什么
“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最简单、最普通的画法,是把一张白纸,先画九个大方格,上面写图名,边上写“九九歌”。每个大方格中,再用竹笔帽印九个红圈圈,从冬至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点的时候还有个规矩,只点一部分,以区别不同的天气。有歌词云:“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果是阴天,把红色圆圈的上面一半染黑,如果是晴天,把下面一半染黑,其余依此类推。等到把红圈圈全部点染完毕,便是回黄转绿之际矣。这样点,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按《京都风俗志》的说法,还有“以估来年丰歉”的意义在里面。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
“九九图”的种类多样,有梅花图、文字、圆圈、方孔钱等形式,使用哪种形式,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年画作品中的消寒图也很常见,如《俏皮话九九消寒图》等。每年冬至之前,均有小贩“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
清代时,出现了《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清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数九””习俗的来历,数九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转载必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