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立春是迎春还是躲春 古人会迎春而不是躲春

2024-02-04 来源:天气网

导读:立春是迎春还是躲春?古人会迎春而不是躲春,但是躲春也是立春习俗之一,所以我们也要了解躲春是什么,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迎接立春,这是节气之首,也是春天到来的日子,接下来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我国古代的迎春仪式是怎样的吧。

立春是迎春还是躲春 古人会迎春而不是躲春

立春

立春是迎春还是躲春

立春既有迎春的活动,也有关于躲春的习俗。迎春是指在立春前一天举行的仪式,目的是将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而躲春,也称为躲太岁,是一种民间信仰,认为立春这天的气候变化会导致某些人的运势不佳,因此建议这些人在立春那天避免外出和其他可能引起不利的活动,以期躲过一年的晦气。

躲春的具体做法包括不在立春当天出门见生人、不进行搬迁、远行、动土、理发、看病或走亲戚等活动,有时甚至包括出嫁的女儿不回娘家等。这种习俗通常适用于那些认为自己容易受气场影响的特定人群,以及与新的一年生肖存在破、冲、害、刑等关系的人。

综上所述,立春既可以迎春也可以躲春,具体选择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文化背景。

古人会迎春而不是躲春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到来新的四季轮回又要开始了。“立春”这个节气,听着就很有精气神,古人会在立春迎春、打春牛、咬春、踏春,用各种仪式迎接春天的到来。虽然春天还没真的来到,但每一个春天都值得期待!别躲着啦~

我国古代的迎春仪式

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欢乐活动。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

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一套程式,世代相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第一,迎春方向选定东方,或出东门,或在东郊。为什么要选在东方迎春呢?《鹖冠子·环流》道出了原因:“斗柄东指,天下皆春。”这是说,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便来到了,万物萌生。所以向东迎春是合乎时令的。

立春是迎春还是躲春 古人会迎春而不是躲春

立春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称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传句芒是古代主管树木的官,死后为木官之神,又称东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也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出“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如清代在每年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到这是一位平凡之神,也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

迎春活动出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十五),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晦)或在正月初(旦),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望),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

迎春活动还需要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春幡,民间一般都是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

迎春活动的高潮,便是“打春”。俗话说:“春打六九头。”所指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令中头一个节气,一般都在“六九”之前。“打”原意是“自”或“从”,“打春”乃谓数九数到六九,春天便来临了。不知何时何人倡议,将“打春”变成了打击春牛。最初,可能含有催春之意,启示田农抓紧春耕,不误农时。后来,变成打击土牛,又改为戳击纸牛,牛肚中预先放置谷物和纸做小牛,打牛时落下粮食牛犊,预祝粮畜丰收。

到了清代,立春这天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扩大,民间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立春是迎春还是躲春,古人会迎春而不是躲春”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