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有着闹元宵的习俗活动,也有吃元宵的风俗。不过很多地方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习俗不同,你知道哪些地方的元宵节习俗活动呢?元宵起源有哪些说法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元宵节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故称“元夕”“元夜”。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节日。
元宵起源有哪些说法
元宵最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媳。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另外一个源头跟佛教有关。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大会,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灯彩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对于营造节日气氛来说,它与春节的爆竹有异曲同工之妙。
隋唐是元宵灯会开始兴旺的时期,它跟帝王的个人爱好与性格有关系。隋炀帝是一个爱热闹、喜欢排场的人物,他为了夸饰太平,正月十五夜在京城洛阳举办大型灯会。唐朝是古代中国盛世,也是城市生活获得显著发展的时代。作为城市重要节俗内容的元宵灯会得到国人的喜爱,人们在国家规定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假期中,通宵游赏。取消了节日宵禁的长安,进入了一个社会上下共度良宵的欢愉世界。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赞叹此景: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弛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帝王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东京梦华录》卷六)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的十七、十八两夜,最初限于京师开封府,据说是由两浙钱王进献给皇上的浙灯。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所以民间流传钱王买了两夜灯的说法。宋代有两则与上元灯会有关的逸事,一则是州官放火的典故。
据《老学庵笔记》记载:田登在做州官时,忌讳说与自己名字同音的“灯”字,元宵节放灯是官民俗习,他也躲不过,但在其辖区内贴出的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人们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批评官员的霸道与专横。
元宵节
另一则故事是:
蔡君谟在任福州太守时,上元节下令民间,每家张灯七盏。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做了一盏丈余长的大灯,灯上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太守十分羞愧,只好下令罢灯。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伯虎《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更加热闹。《佳人笑赏玩月楼》描写了灯市人烟凑集、花灯锦簇的热闹情景: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判官灯,钟馗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背金蟾,戏吞至宝。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咆咆吼吼;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玩玩耍耍。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银娥斗彩,雪柳争辉。鱼龙沙戏,七真五老献
丹书;吊挂流苏,九夷八蛮来进宝。村里社鼓,队队喧阗;百戏货郎,桩桩斗巧。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起源有哪些说法”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