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

2024-03-30 来源:天气网

导读:浑圆的太阳,从广袤的大地上升起。草儿绿了,桃花红了,荠菜花白了。柳丝儿摇曳,显摆被和风梳理的惬意;啄来新泥的燕子,用心修补着去年的窠巢,这些对节令有着最本能的敏感的造物。就这样,伴随一个叫作清明的节日,翩翩到来。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万年历小编对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

放风筝

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终于拣下个晴日子,我们便把它放起来:一个人先用手托着,一个人就牵了线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儿便一紧一松,眼见得凌空起去,渐渐树梢高了;牵线人立即跑起来,极快极快地。风筝愈飞得高了,悠悠然,在高空处翩翩着,我们都快活了,大叫着,在田野拼命地追,奔跑。(贾平凹《风筝》)

风筝的起源

风和日丽、杨柳垂丝的清明时节是放飞风筝的季节。

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将春日的天空装点得靓丽而生动。

但风筝最早不叫风筝,而叫纸鸢或风鸢。后来也被称作纸鹞、鹞子。

探求事物的起源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千百年来,许多人都对风筝的起源很感兴趣,发出“贴纸如屏,共道是风筝,始俑谁作”的疑问,并提出了种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风筝发端于春秋时期的木鸢,发明者就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有名的木匠鲁班,即公输般。据《墨子》一书记载,公输般用竹木削制成一只鹊鸟,能够飞三天。这只木鹊鸟就是风筝的始祖。

第二种观点认为纸鸢肇始于汉初,发明者是大名鼎鼎的韩信。关于韩信使用风筝,又有两种不同说法。第一种说法,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刘邦建汉以后,韩信与叛将陈豨同谋,打算在长安叛乱,于是作“纸鸢”放飞,以测量与未央宫的距离。另一说法是,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足智多谋,命人制作竹木丝绸的巨型风筝,让一个身轻的人坐在上面,乘着夜风悄悄飞临楚营上空,唱起凄凉婉转的楚歌。楚歌触动了楚军的思乡之情,他们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汉军乘虚而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

放风筝

第三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据《南史》和《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今南京),攻破了外城,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被困于台城之内,与城外援军音讯隔断。有个叫羊车儿的献计做纸鸢以传递消息,并在上面写上“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的字样。太子萧纲,就是后来的简文帝,在太极殿前趁着西北风将它放飞。可惜的是那纸鸢飞临敌空时,被敌人认为是“厌胜之物”,遭受射击落了下来,没有完成“越川泽而空递”的任务。

表面看来,这几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但细究起来,鲁班所造的木鸟是一种靠机械装置升空的飞行器,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筝不是一回事,难说它们有渊源。韩信使用纸鸢颇有臆造的嫌疑,因为韩信所在的西汉初年尚未发明造纸术,纸尚且没有,如何谈得上用纸制造纸鸢?至于造纸鸢载人,就更加难以置信了。可信的倒是羊车儿、萧纲等人放纸鸢求援军的事。从所放之物被侯景的军队视作“厌胜之术”来看,当时纸鸢还是个新生事物。

那么纸鸢是受何种现象启发而创造的呢?近来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并做出了许多推测。其中刘敦愿认为弋射[1]给“风筝的创作予以种种启发”。郭伯南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是测风的鸢旗。徐艺乙认为风筝是受风帆的启示而发明的。于培杰则认为:“木鸢、风帆、弋射、鸢旗等都是风筝的前身,它们对风筝的发明都起了诱发作用,而‘草帽飘飞现象’[2]则与风筝有着更切近、更直接的亲缘关系,在经验的、实践的环节上,二者的原理如出一辙,‘草帽飘飞现象’为风筝的创造提供了最现实的依据,因此是风筝的直系祖先。”

这些猜测为认识风筝的直系祖先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但依笔者的看法,倒是鸢旗的说法更为可信。据《礼记》记载:

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鸷兽则载貔貅。

大意是:在军队前进途中,前面有水就要竖起画着水鸟的旗帜,前面风起尘扬就要竖起画着鸣鸢的旗帜,前面有车马就要竖起画着飞鸿的旗帜,前面有军队就要竖起虎皮旗帜,前面有猛兽就要竖起画着貔貅的旗帜。可见鸢旗是军队中用来报告风情的一种测风旗。在行军过程中,为了让后面的部队更好地看清“风起尘扬”的军情,就要凭借风力将带有鸣鸢图案的旗帜升到高空。所以鸢旗正是风筝的祖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风筝最早被称为“鸢”,而且总是和战争有关了。大约羊车儿当年提出“以纸为鸦以绳系之”的创意也是受此启发。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