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为什么定在这个节日,其实有很多说法和记载,而且端午别称众多,各朝各代对端午节都有说法,到了如今的正式名字是端午节。那么,端五与五月五日的关系如何?端午节为什么定在五月初五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端午节
“端五”
《初学记》引文的改动是有意的,“端五”是早期对于端午节的另一个叫法。实际上很多人认为,“端五”这一称谓才是端午节正确的称谓。
“端五”的叫法很早就有,逻辑上这是一个照理应比端午更合理的名字。吕元明《岁时杂记》云“京师以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按照这一顺序,称五月五日为“端五”是理所应当的。关于端午应为端五,古人书中有过辩证。王楙《野客丛书》引唐李匡文说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今人多书午字,其意无取焉。余家元和中诏书,并尤作午。”陆凤藻《小知录》引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端五之号,同于重九,世以五字为午,误。”从元和年间的诏书上明书“端五”来看,历史上应当有过称端午为端五的阶段。不过,这个名字使用的时间并不久远,影响也远没有“端午”那么普遍。因为到今天,我们还是习惯称五月节为“端午”,而很少使用“端五”的叫法。最后选择“端午”的“午”字,是因为这个字中蕴含着重要的意义。
“五月五日”
端午还有一个更直接的称谓,就是“五月五日”。这是端午节一个更早更为平凡的叫法。崔寔的《四民月令》、应劭的《风俗通义》、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彪的《礼仪志》以及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端午节俗的记载,就全都直书“五月五日”。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存在着一个由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结构而成的重数节日序列。这一序列基本定型于汉末到两晋之间。但这一序列之中的五月五日,却是一个急先锋,出现得非常之早,在战国时期已见端倪。《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故事即是如此。此俗后代犹存,葛洪《西京杂记》记汉王凤事、《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殷芸《小说》都记有胡广事,可为佐证。我们不妨就以胡广之事为例。
据说有一个叫作胡广的人,本姓黄,因为是五月五日生的,所以父母恶之,被投于江。后来被人抚养成人,当了大官。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两家争之,胡广立身两难,干脆姓了葫芦的“葫”。
端午
重数节日序列中,五月五日为什么会是最早出现的一个?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月五日之所以很早就出现,应当和古人有关数字“五”的神秘认识、战国时期五行思想的流行有关。首先,“五”在古代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五”起源很早,方位上,“五”是中,是在认识四方后形成的中央的观念。十是我们计数时进位的一个基本数,而十成为我们今天数字进位的基本数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幼年,最早使用的是手指。双手合十,一掌为五,这很容易令古人产生五为十的基数这样的观念。既然十生于五,五是基数,那么五自然就被看成有某种神秘的属性并且和人有密切关系的数字。
其次,“五”这个数字被重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五行思想的出现。古代的五行思想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物质,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五行循环,化生世界万物。顾颉刚说,五行思想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美国汉学家爱伯哈德说:“在一本《中文大字典》中,列有‘五’的十二种含义。一千一百四十八种用法,其中大约有一千种直接与‘五行’相关。”五行思想一旦广泛流传,数字“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便自然得到空前的提高。许慎《说文》直释“五,五行也”,而一年之中唯一一次的月份的五和日数的五相重合的日子,由此便获得了某种神圣的意义,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代的五月端午节俗中,举凡缠在粽子上的“五色丝”、系臂的“五色线”、赐大臣用的“五彩长寿丝缕”,究其根本,都与端午节的“五五相重”这一数字有关。
从“五月五日”这一称谓中,还衍生出端午节的另一个称谓,这就是“重五”。盖取义于五月五日五五相重,这和重阳节称为“重阳”是一样的。我以为,“端五”的称谓就源于“五月五日”。正因为五月五日五五相重,是“五”的正日,所以名之为“端五”。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端五与五月五日的关系,端午节为什么定在五月初五”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