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就迎来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习俗众多,其中古代到至今都流行的习俗是登高宴饮,古籍记载各地重阳宴饮的规模都不同,那么各朝各代都是如何庆祝重阳节的呢?登高宴饮的相关习俗都是怎样的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重阳节
各地重阳宴饮的规模
有些地方重阳宴饮规模很大。唐宋以来成都的药市非常红火,而以九月九日玉局观的药市最为有名。重阳这一天,成都官府在旧宣诏堂及谯门外至玉局观的五门间大摆宴席,招待监司宾僚,宴饮两天。此外还在沿街搭设帐篷棚屋,作为游观时的憩息之所。玉局观前摊位鳞次栉比,游人摩肩接踵。药市上还设有大酒樽,供人们随意取饮。一直要热闹五天。一派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
百姓的登高则比较自由随意,饮食都是随身自带。到山上之后,亲朋聚在一起,席地而坐,边吃喝,边谈笑。有时还引吭高歌。北宋龙衮的《江南野史》中记载:
唐代一位姓尹的女子容貌秀丽,善于唱歌。重阳之日,尹氏“与群女戏登南山文峰,而同辈命之歌。乃颦眉缓颊,怡然一曲,声达数十里。故俗耆旧云尹氏之歌闻于长安”。歌声能传到长安城里,堪称“响彻云霄”了。
登高不全是赏心乐事,有时也会发生安全事故。唐代冯敬徵有一篇《对九日登高坠脚判》的文章,是对一桩官司的判词。案由是“杨甲九月九日登高,坠脚致跛。乙告为不孝。”古代孝道中把损伤身体视为对父母的不孝。《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杨某九日登高时不慎失足致跛,所以有人告他不孝。
宋代重阳的登高盛况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中有介绍,说首都汴京(开封)的人们重阳节“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其他各地也都大同小异。皇祐二年(1050)重阳节,四川新都的大夫孙隐之跟老百姓一起“升山高会,宾主俱满头黄菊,泛茱茰”,一派官民同乐的热闹景象。
元代虽然是蒙古族统治天下,但汉族的传统文化仍然是主流文化,重阳登高宴饮的风气并未稍减。元代贾仲明的杂剧《吕洞宾桃柳升仙梦》中有这样的情节:
小生长安人氏。姓陈名仲泽。此位是李大户。这三位是俺街坊,有一人姓柳名春,字景阳,其妻陶氏,是这长安城中点一点二的财主,家私有万倍之利的人家。时遇秋天九月,重阳节令,请俺众街坊,去郊外秀野园,安排酒果,登高赏玩。
登高
登高宴饮的相关习俗
这说的是有钱的财主重阳节时请街坊登高宴饮。有的甚至为过重阳而不惜一掷千金。元代马谦斋《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秋》有这样的描写:
香山叠翠,红叶西风衬马蹄。重阳佳致,千金曾费。黄橙绿醅,烂醉登高会。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人们重阳登高颇盛,这在当时的民俗著作中有生动的记述。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
九月九日,载酒具、茶垆、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释(僧人)不登。赁园亭,闯坊曲,为娱耳。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
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榼,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清末徐珂编《清稗类钞·时令类》也提到北京人九月九日游法藏寺,登佛塔,有的去齐化门外土城登高。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如河北新河地区,重阳节的时候要用面和枣蒸重阳糕,用新收获的黍子酿酒,人们三五结伴,到城外山冈上野餐。
没有高山可登的地区则以楼阁寺观为登高处。如河北曲周县没有山,重阳节人们或登高楼,或登城头。天津属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周围也无山可登,所以重阳节人们登玉皇阁、水月庵、望海寺、望海楼、鼓楼等楼阁。上海附近也无山丘,便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的大假山等处作为登高雅集之所。《清稗类钞·讥讽类》中说:
金奇中侨沪久矣,以沪无山,每届重阳,辄登味莼园之眺华阁,以西望龙华之塔。
民国年间还有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的。不去登高的人则在家中宴饮。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各地重阳宴饮的规模,登高宴饮的相关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