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过重阳,会去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禁忌,还有就是重阳节吃什么传统美食,其实重阳节的对联也可以关注一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古人是如何度过重阳节的,下面是万年历小编带来的重阳节习俗的相关对联,一起去瞧瞧吧。
重阳节
重阳节的对联
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孰是题糕手
徒夸赐菊荣
黄花多如栗里
古寺高出柳阴
说明:此联为吴昌硕1890年撰书,西泠印社藏品。款署:“庚寅重九,偕㾌琴、石墨登芦子城,涉西郭村野,乘兴归来,集《石鼓》十二字,就砚池剩墨作此。用笔虚处见灵,实处见古,惜不能起仪老观之。昌硕吴俊记于沪上寓楼。”小字补记:“此联三十年前所作,恶劣无状,子坚老兄以为不俗,购而县(悬)坐右,嗜痴之癖深矣。癸亥冬仲老缶书,时年八十。”吴昌硕(1844—1927),清末著名书画家,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号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安吉人。
栗里,地名,在今江西省庐山市温泉栗里陶村,陶渊明曾在此居住。南朝梁代萧统《陶靖节传》:“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宋代陈舜俞《庐山记》卷二:“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
重阳节习俗的相关对联
一片秋香世界
几层凉雨阑干
菊花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戊遇一冬晴
重阳节
说明: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故事》引清代褚人获《坚瓠集》的记载说:明代万历辛丑年九月九日,著名学者焦竑邀请好友登谢公楼宴饮。闲聊之时,有人说:“我曾看见钦天监的庭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但如今流传的谚语说:夏至有风,重阳无雨。看来这谚语是讹传。”梁章钜说,今天流行的谚语上句作“夏至有雷三伏冷”,下句作“重阳无雨一冬晴”。往往有验。钦天监是朝廷里观测天象的机构,所以官署前的柱子上写有跟气象有关的对联。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如果酉日这一天是夏至,那么三伏天就很热;如果戊日这一天是重阳,整个冬天都是晴天。梁章钜的儿子梁恭辰继承父志编《巧对续录》,其书卷下引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中的记载云:“俗语云:‘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验之殊不然,及阅《感精符》云:‘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乃知俗说之讹。”朱国桢认为“重阳无雨一冬晴”是“重阳戊遇一冬晴”的讹误。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并非讹误。南宋周必大《周益公日记》(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一引):“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阳无雨一冬晴。”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一《农事·占候》:“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可见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谚语。不过“重阳戊遇一冬晴”的说法也是有民俗基础的。河北《庆云县志》载:“重阳遇戊一冬晴。”成都《蒲江县志》云:“夏至逢辛三伏热,重阳遇戊一冬干。”所以“重阳戊遇一冬晴”和“重阳无雨一冬晴”两种说法都是可以成立的。但都能成立只是表明民众有此俗信,并不是说都有科学道理。梁章钜说“往往有验”,朱国桢却说“验之殊不然”,表明对这种说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甚至还自相矛盾,因为人们有日期逢戊容易下雨的说法。如《周益公日记》:“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明代陶宗仪《说郛》卷二十七下引南宋周密《浩然斋视听抄》:“赵云洲云:凡遇戊午己未日,天必变雨。”照此说来,“重阳戊遇”相当于重阳有雨,岂不是跟“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说法刚好相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为安排的戊日及九月九日跟自然的天气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它只是反映了人们对夏至、重阳等特殊日子的关注而已。
事实上农民更希望重阳下雨,因为在他们看来,重阳下雨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四时占候》中说:“九月雨大宜收禾。又云:九月九日是雨归路日,有雨来年熟。”元末娄元礼的《田家五行》中有“九日雨,米成脯”“重阳湿漉漉,穰草钱千束”的谚语(清李光地等《御定月令辑要》卷十六)。
三径谁从陶靖节
重阳唯有傅延年
说明:梁章钜《巧对录》卷二:“《本草》:‘菊一名傅延年’,朱新仲句:‘三径谁从陶靖节,重阳唯有傅延年。’‘靖节’‘延年’之对,前未有用者。”这段话源自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卷十八《评诗》。朱新仲即宋代朱翌,新仲为其字。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中说:西汉蒋诩辞官返回乡里,用荆棘挡住门,院中有三条小径,他从不外出。只有求仲、羊仲二人跟他有往来。后人便用“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对联,重阳节习俗的相关对联”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