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的情人节也不少,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方情人节,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七夕节,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是传统节日,所以有不少传统习俗。那么,中国民间节日七夕节习俗是什么?七夕节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七夕
中国民间节日七夕节习俗
每年七月初七为七夕,民间有乞巧习俗,故又名乞巧节。因与民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相配合,已成家喻户晓的节日。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牵牛、织女,原是天空银河两岸两颗星名,西周后期已有记载。约至秦汉,出现了七夕上街观看织女星的习俗,并逐渐带有神话传说色彩。至南北朝,便形成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南朝殷芸《小说》说:河东织女是天帝之女,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因她出嫁后不再纺织,引起天帝大怒,“责令归河东,但让一年一度相会”。后经民间长期加工充实,成为至今流传的神话故事。
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于乙酉年(前156年)七月七日卒。故《汉武帝内传》中有七夕节汉武帝会见瑶池王母娘娘的传说。王母娘娘带来七颗仙桃,自食三颗,让汉武帝吃四颗。今发现汉代壁画中常有牵牛织女星人形化的形象。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七夕节还形成乞巧、晒书、曝衣等习俗。
1.乞巧。
乞巧之俗,《荆楚岁时记》已有记载,即用彩色线穿七孔针,希望向天上织女乞巧,唐宋时尤为盛行。《桂苑丛谈》记载唐肃宗时润州刺史郑代之兄有一女,名郑采娘,七夕陈瓜果香案向织女乞巧,夜晚睡梦中见织女送她一枚金针。唐玄宗还在宫中建造乞巧楼,高达百尺,可坐数十人,供妃嫔宫女之用。《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安华清池乞巧的盛况。宋代此俗也很盛行,大臣梅尧臣《乞巧赋》对“巧”作了解释说:“心巧于虑,口巧于辞,手巧于技,足巧于驰。”《梦粱录·七夕》还记载了南宋杭州七夕的情景:
乞巧
“其日晚哺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蹴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2.晒书、曝衣。
王隐《晋书》记载,三国时,司马懿权倾魏国,引起魏武帝猜忌,他便装疯躲在家。有一次正逢七月初七,魏武帝派人到他家暗察动静,他知后在家晒书掩盖,魏武帝不疑而召他回朝。据传晒书之俗与此相关。
晒书习俗的由来
晒书的习俗至少从汉、晋开始就已经在民间形成了。而从现有的史料看,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虽然“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但是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宋代的晒书会则引人注目。有关宋代曝书会的情况,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1云:“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另据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南宋陈骥《南宋馆阁录》和南宋逸名《南宋馆阁续录》等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曝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
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如元王士点撰《秘书监志》有相关的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十一日,秘书监照得:本监应有书画图籍等物,须要依时正官监视,子(仔)细点检曝晒,不致虫伤渑变损坏外。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松弛致使“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官方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得到延续。清代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大规模了。不过民间晒书却从未间断,清朱鐄《晒书》:“休嫌满箧简编残,好趁晴光窗外摊。自愧未能食古化,忍教尽付蠹鱼餐。”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书条件不断改善,藏书技术不断提高,晒书(曝书)这一古老传统渐趋消失。“不过古人的晒书之举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现今看到一些人无意或有意地损毁图书之举,不禁让人想起宋代大哲学家邵雍所言:‘虫蠢书害少,人蠧书害多。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介绍,在邵雍看来,虫蠹对于图书的损害比人为造成的毁损要小。但愿我们能从历史上的晒书之举中激发出更多的爱书之情,不再成为损毁图书的“人蠹”。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国民间节日七夕节习俗,七夕节有哪些习俗活动”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