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讳 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

2024-04-29 来源:天气网

导读:姓名,是姓与名的结合。名字,是名与字的合称。古人向来重视名字,都是会取很美好寓意的名字,为的就是给家族和孩子一个好的运势。那么,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讳?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是什么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讳 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

古人

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讳

古代礼法制度众多,古人在起名时并不像现代人一样自由,各种忌讳更是让老百姓不敢逾越半步,稍不留神,脑袋就可能会搬家。

远古的氏族社会思想认为,姓名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符号。他们认为,自己的名字被其他人知道后,对方就会得到他的一部分力量,这就是姓名避讳产生的根源,由此可见,原始社会发展落后,人们对本身和自然没有完全的了解,姓名的避讳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以下几种。

家讳,针对家族内而言的忌讳,规定要避父祖名,也称私讳,家族里的人说话办事、写作时都要避开和祖名相关的事物。家讳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当时的伦理观念和封建等级。《礼记·曲记》上说“入门而问讳”,就是说到别人家做客之前一定要弄明白主人有什么避讳,如果不小心犯了主人的忌讳,好心也可能会招来恶果的。

东汉有个叫毛贤的人,他的父亲名叫溪。某日,他去拜访好友李名甫,刚好碰见他的儿子李栾在庭院练武,就近前问道:“你的武艺和甫公比起来谁更技高一筹啊?”李栾因他触犯了家讳,冷言回敬道:“我与家父相比,犹如以溪论海。”毛贤听罢灰脸而退。

圣人讳,指对贤者圣人名字的避讳,与家讳、国讳不同,圣人讳没有那么严格和广泛,封建社会时除了朝廷有相关规定的圣人讳外,百姓也会自发为圣贤避讳。史料记载,宋朝因避孔子讳就曾经把瑕丘县改为瑕县,把龚丘县改为龚县。

个人讳,即指对自己名字的避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封建官僚仗恃自身位高权重,令其手下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人们常常说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便是指宋朝有位名叫田登的州官,自讳其名,下令州境之内把灯叫作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令手下人公告于市曰:“本州官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说“放灯三日”,当时人们便讥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讳 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

古人

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

如何取名?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主癸生天乙,是为开国皇帝殷汤。汤之后,又有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等,殷商的最后一位皇帝叫帝辛,即是商纣王。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因太子出生,咨询鲁国大夫、取名大师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头顶特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生而首上圩wéi顶”,即头顶是从四周向中间凹陷的,故取名“丘”。而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孔子就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到了汉代,尊老、称谓、身份、德行等辞成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公学始祖、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名党,字仲翁;《盐铁论》的作者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取二字名风气,并出现两个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如东晋名臣王坦之;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非常忌讳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宋代取名,一是“字辈取名”盛行,二是取名时开始出现参考阴阳五行、生辰八字、属相宜忌等等。

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分别称作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八个字。“八字取名法”,就是先判断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叫命柱缺陷,需要在取名时进行弥补。如命里缺“火”,就要取带“火”、“日”、“光”、“丙”、“午”的字。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讳,古人取名方法与宜忌”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