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三正指的是什么 “三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源

2024-05-06 来源:天气网

导读:三正作为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过因为我们现在习惯看日历,所以不懂得三正是什么,那么三正指的是什么呢?“三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源,接下来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三正指的是什么 “三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源

历法

“三正”指的是什么

“三正”是指夏历、商历、周历,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为“正”的时期不同。《集韵·清韵》说“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所以先秦古籍里纪时的历日制度也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依具体情况而定,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历并用。夏历通常用建卯月(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的新年正月)为第一个月,商历的新年正月则是夏历十二月(建丑月),而周历采用冬至的建子月为首。

夏商周各有自己的历法,秦国一统六国后也创立了自己的历法。汉初一直沿用秦历,直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用太初历,以建寅月为年首正月,岁首正月的问题正式在中国确立下来。此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清朝宣统退位,这期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改用周正外,用的都是夏正。

中国古代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故用地支来纪月,十二地支分别对应相应的月份(夏历以十一月为子月开始)。每年的开始月份称为正月、每年的第一天称为正旦,正朔。古代夏商周秦一年起始的正月不尽相同,自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形成现在的仍然使用的阴历(夏历)。

“三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源

1.夏正

夏正,也称为夏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制定历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夏正以太阳回归年为基本单位,以春分为岁首,采用置闰的方法来调整四季变化,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夏历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很长时间,成为后来历法的基础。

三正指的是什么 “三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源

历法

2.殷正

殷正是在商朝时期制定的历法,也称为殷历。殷正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冬至点回归地球为一年。由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9.5天,因此殷正的一月只有29天或30天,称为大小月。殷正在中国历史上也沿用了一段时间,对后来的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周正

周正是在周朝时期制定的历法,也称为周历。周正以太阳回归年为基本单位,采用置闰的方法来调整四季变化。周正采用了一周12个月,大小月相间的制度,大月30天,小月29天。与殷正不同的是,周正采用四时、二十四节气等更加科学的划分方式,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正”之间的差别

“三正”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作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另外,由于“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阮元以为此用夏历,但是这一点学者间有争论。),《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所以原诗说“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féi)”,“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豳(bīn)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此诗凡言“七月”等处是夏历,“一之日”等处是周历。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三正指的是什么,“三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