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太岁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我国主要的纪年方式

2024-05-07 来源:天气网

导读:我们古代有许多历法,至今不少沿用至今,比如24节气,天干地支,还有黄历等等,不过古早期间还有一个太岁纪年法,这是怎么一部历法呢?太岁纪年法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我国主要的纪年方式有哪些,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太岁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我国主要的纪年方式

太岁纪年法

“太岁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人们常常提到的“犯太岁”,“太岁头上动土”都是源自“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源于“岁星纪年法”。我国古人发现岁星运行一周天的恒星周期是12等分,并且根据这一运行规律把黄道自西向东平均划分为星纪、玄枵、嫩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星次,以岁星每年所经过的星次纪年,史称此方法为“岁星纪年法”。不过,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知的十二辰顺序方向恰好相反,而且恒星实际运行周期并不是12年,而是11.86年,可见岁星不用12年便可沿十二星次走完一周天。如此日积月累,岁星的位置就会出现超次现象。据史料记载,鲁襄公二十八年本应该是“星纪”年,但该年岁星的实际位置已经达到“玄枵”次,所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的陈述。为此古天文占星家就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太岁(又称“太阴”“岁阴”),使其与真岁星做反向运动,这样就使其与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顺序保持一致,并起了摄提格、执徐、大荒落等12个名称来纪年,一年走一辰,以太岁每年所在辰位纪年,如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这一年就成为“太岁在寅”,次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就运行至大火,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以此类推。史上把这种纪年法称为太岁纪年法。

我国主要的纪年方式

1、年次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方法即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

太岁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我国主要的纪年方式

纪年法

2、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比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年就叫岁在星纪

3、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十二辰概念即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这就和岁星的由西向东顺序刚好相反,于是提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其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方向顺序一致了,并用此纪年。比如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古人又取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名做“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是的,各个年的太岁还叫法不一样h后面又取阏逢、旃蒙等十个“岁阳”(实际上就是十干)与上述十二太岁年相配。组合成60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一次类推,实际上就是甲寅年、乙卯年,比方2024年是甲辰年,按这个叫法就是阏逢执徐了

4、干支纪年法,现在熟悉的纪年方法

5、古时的节日好多呀(逐步形成):有元旦(原本是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寒食(清明前两日)、清明(四月初五)、花照(二月十二日)、上巳(三月三日)、浴佛(四月初八)、端午(五月初五)、伏日、七夕(七月初七)、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冬至、腊日(十二月初八)、除夕。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太岁纪年法是怎么回事,我国主要的纪年方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