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苗族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传说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2024-05-21 来源:天气网

导读:在少数民族中,说起苗族大家熟悉度还是高的,毕竟苗族的服饰很是好看,苗族的民俗很丰富,不少地方都有宣传推广。那么,你知道苗族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传说吗?下面是万年历小编对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苗族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传说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苗族

苗族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传说

提到苗族,很快就会想到苗家女子华丽的衣着、能歌善舞的男女、价值连城的苗族刺绣和其特有的草药奇方,等等。

苗族的形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相传五六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以黄帝、炎帝和蚩尤为首的三大部落。黄帝和炎帝以黄河中游为势力范围,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占据着今河南中部和山东西南大部。后来黄帝与炎帝联合,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大战,蚩尤战败被杀,其九黎部落一部分划为炎黄部落的管辖地,另一部分南迁到洞庭、彭蠡的长江流域,形成“三苗国”。后来黄帝的后世大禹曾经征战三苗,三苗国从此衰落,部分融入华夏,另一部分迁徙西南地区,形成后来的蛮夷族。商朝时期,苗族的祖先被称为“荆蛮”,后来楚人从荆蛮中脱离,建立起强大的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楚人逐渐被汉化,而偏远之地的荆蛮发展成为了现今苗、瑶等族的先民。直到宋朝时期,苗族正式被确立,形成了以湘西和黔东南为主的分布聚集区,南宋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直接把这一区域的苗族称为“苗”,并把苗与瑶、僚、仡佬等族加以区分。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新中国成立前,苗族的农耕生产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山地生产和水田生产。山地生产主要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包括砍伐树木、焚烧草木、播种、看护和收割等主要过程,一般连作2至3年即停歇数年,又称轮耕或游耕。山地所产杂粮以玉米为主,其他有豆类、麦类、荞子、薯类等。为尽量利用土地,苗族对各种作物多作套种安排,即一块地每年或几年分种不同的杂粮,以保证产量。西南多山少地,苗族只能在一些山间小盆地及溪河沿岸开发出若干水田,或将一些山坡改造成梯田。近代以来,大部分苗族地区已由山地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水田为主。苗族种植水稻,其耕作技术相当讲究,他们比较重视改良土壤,注意稻种的合理密植,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田间管理技术,有一套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讲究追肥及合理排灌。值得指出的是,苗族在长期的水稻生产实践中,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产量,很早就有在稻田中养鱼的习惯。稻田中养鱼,不仅在原有土地上增加了鱼产量,而且稻谷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苗族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传说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苗族

在农业出现以前,狩猎和采集就是苗族劳动生产的主要部分。进入农耕社会后,狩猎仍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一直延续到近现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关于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伴随着苗族地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狩猎才在苗乡逐渐减少或消失。狩猎采集社会食物资源平均分配给全体成员的重要特征对苗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苗族在几十年前仍保存着“进山打猎,见者有分”的古老的分配方式;这一古风遗存在苗族现实生活中的另一表现就是强调团结协作、互助及集体至上。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苗族的形成有着怎样的传说,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