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古籍中,我们看见经常出现以岁星、太岁纪年的记载,那么,你知道“岁星”与“太岁”是什么吗?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又是怎么操作的呢?想知道岁星与太岁是什么,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对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介绍吧。
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即十二次。古人观测到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行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并用其纪年,所以木星古称岁星。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这个度次,这一年就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行到玄枵,就为“岁在玄枵”。由此类推,十二年一轮回,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如《国语·周语》所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国语·晋语》中“岁在大梁,将集天行”,用的都是岁星纪年法。不过,岁星运动的恒星周期实际上并不恰好为十二年,而是11.86年,即岁星不用十二年便可绕行黄道一周。这样,时间一长,岁星的位置便会超前。例如,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本应该是“星纪”年,但岁星的实际位置已经到达“玄枵”次,所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的记载。
太岁纪年法是在岁星纪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避免岁星纪年法与实际的恒星周期的误差问题,古人虚拟了一个相对岁星反向运动的“假岁星”——太岁,又称岁阴或太阴。太岁沿着以十二辰划分的十二个地平方位匀速运动,一年走一辰,以太岁每年所在辰位纪年。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十二地支,其排列顺序与十二次相反。为了回避地支之名,古人又在十二辰的基础上给十二度次配了对应的岁名:
《吕氏春秋·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溶滩。”其中的“溶滩”就是岁名,即申年。《汉书·天文志》记载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
古代从事数术活动的方士为了占卜的需要,具体规定了太岁运行辰位与岁星运行星宿的对应关系。如《淮南子·天文训》云:“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太阴在四钩,则岁星行二宿。”其中,“四仲”是指卯、酉、子、午四个辰位,因为它们正好位于东、西、北、南四方的中央,故名四仲;“四钩”是指丑、寅、辰、巳、未、申、戌、亥八个辰位,因为它们分别位于四方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故名四钩。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中,也有关于太岁与岁星对应关系的记述:“岁星与大阴应也,大阴居维辰一,岁星居维宿星二;大阴居仲辰一,岁星居仲宿星三。”
纪年法
民俗小百科:“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中的“太岁”与太岁纪年法中的“太岁”不是一回事。干支纪年以60年为一周期,传说每一干支年,上天都会派相应的一位神仙值年,被称为值年太岁,六十甲子对应着60太岁,所以其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他们的名字如下:
甲子金赤,乙丑陈泰,丙寅沈兴,丁卯耿章
戊辰赵达,已已郭灿,庚午王清,辛未李素
壬申刘旺,癸酉康忠,甲戌誓广,乙亥伍保
丙子郭嘉,丁丑汪文,戊寅曾光,己卯伍仲
庚辰重德,辛已郑祖,壬午路明,癸未魏明
甲申方公,乙酉蒋嵩,丙戌向般,丁亥封济
戊子郢班,己丑潘佑,庚寅邬桓,辛卯范宁
壬辰彭泰,癸已徐舜,甲午张词,乙未杨贤
丙申管仲,丁酉康杰,戊戌姜武,己亥谢寿
庚子卢起,辛丑汤信,壬寅贺谔,癸卯皮时
甲辰李成,乙巳吴遂,丙午文折,丁未缪丙
戊申俞忠,己酉程寅,庚戌化秋,辛亥叶坚
壬子邱德,癸丑林薄,甲寅张朝,乙卯方清
丙辰辛亚,丁已易彦,戊午妙黎,己未傅税
庚申毛幸,辛酉文政,壬戊洪范,癸亥虞程
古人认为值年太岁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的祸福,每年要祭拜值年太岁,祈求平安;若冲犯太岁,将招致灾祸。旧俗中每有建筑动土之事,必先探明太岁的方位以避之,这便是俗语“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来历。
至今,我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祭拜太岁的习俗。北京的白云观中就供奉着六十花甲神的神像,每年春节,这里的香火都很旺,人们纷纷前来祭拜值年太岁和本命年太岁,祈求一年的平安。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岁星与太岁是什么,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