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代的岁时祭祀已不再按照古时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迎气的时间举行,而是依照民间节日时间进行,我们每年要庆祝的节日还有端午节,遇见五月初五端午节,你知道该如何过吗?下面是万年历小编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人们吃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当然还少不了过端午节的重头戏——龙舟竞渡,这种热闹的场景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众多。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节日。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楚辞,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源于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而且民间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根据纪念屈原说,屈原投江后,为了让鱼龙虾蟹不去咬他的身体,村民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龙虾蟹。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发展成粽子。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苏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西晋周处《岳阳风土记》载:
端午
“俗以孤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孤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采杂药。”此后,历代记载竞渡的诗赋、笔记、志书等数不胜数。最早,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节龙舟竞渡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龙虾蟹吃掉屈原的身体。
自古龙舟竞渡的气氛就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云:“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北宋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竞赛的热烈场面,跃然纸上。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近代的龙舟比赛与旧时大抵相同,但组织更加有序、规范。而且,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性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