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传统名席名宴之烧尾宴 烧尾宴溯源和菜谱

2024-07-11 来源:天气网

导读:烧尾宴我们有听过,一些传统节日里的习俗就有烧尾一说,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名席名宴之烧尾宴,你知道烧尾宴溯源和菜谱是怎样的吗?烧尾宴上有看菜的民俗,想知道具体是怎样的,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传统名席名宴之烧尾宴 烧尾宴溯源和菜谱

宴席

烧尾宴

烧尾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

追根溯源

“烧尾宴”有两种,一种是指唐代文人新登第或升迁庆贺宴席。唐代史学家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卷五《烧尾》载:“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这表明“烧尾”是为表示文人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而举行的一种庆贺仪式。这种“烧尾宴”,民间广泛流行,其宴席规格,虽有“酒馔音乐”,但菜肴酒食的丰盛程度,主要视主人官职与财力而定。

另一种是唐代凡新任命朝廷大臣官职者,按“例许”向皇帝“献食”,以表示感激皇帝恩宠,这种宴席也称“烧尾宴”。这种专门邀请皇帝赴大臣家设的特殊宴席规格很高,要请御厨及民间烹饪高手参与烹饪制作。北宋文学家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广记》一八七卷载:“时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计献食,名曰‘烧尾’”。

由于唐前期社会安定,四邻友好,农业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举国上下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国都长安,更有“冠盖满京华”之称,是财富集中,人才荟萃,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说,人们的生活是安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而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更是过着“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豪华奢侈生活。“烧尾宴”就是这个时期丰富的饮食资源和高超的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是初盛唐文化的一朵奇葩。

传统名席名宴之烧尾宴 烧尾宴溯源和菜谱

宴席

从中国烹饪史的全过程来看,“烧尾宴”汇集了前代烹饪艺术的精华,同时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如果没有唐代的“烧尾宴”,也不可能有清代的“满汉全席”。中华美食就是靠一代一代,一砖一瓦的积累,逐步丰富起来的。但“烧尾宴”的风习并没有流传多久,其从唐中宗景龙时期开始至玄宗开元中停止,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

烧尾宴菜谱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烧尾宴的菜谱很多名目不能详考。我们可以从现存食单中略知这一盛筵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据韦巨源《食谱》记载,烧尾宴上美味陈列,佳肴重叠,其中有58款肴馊留存于世,成为唐代负有盛名的“食单”之一。这58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其中除御黄王母饭、长生粥外,共有20余种糕饼点心,其用料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叹为观止。从食材看,有北方的熊、鹿,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鹅、鹌鹑、猪、牛、羊、兔等等,真是山珍海味,水陆杂陈。至于烹调技术的新奇别致,更难以想象。例如,光是饼的名目,就有单笼金乳酥、贵粉红、见风消、双拌方破饼、玉露团、八方寒食饼等七八种之多;馄饨一项,就有24种形式和馅料。

民俗小百科:看菜

筵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用来装饰和观赏,这是古来就有的。宋代周密《武林旧事·酒楼》就记载:“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则又换细菜……极意奉承。”烧尾宴食单中有一道“素蒸音声部”的看菜,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莲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放在筵席上非常华丽和壮观。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传统名席名宴之烧尾宴,烧尾宴溯源和菜谱”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