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号是中国古代人除了名字之外的自称。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但可以让人称呼自己,还可以用于文章、字画和书籍的署名。那么,什么时候古人开始为自己起号的呢?古人有名为何还要号呢?想知道名号是什么意思,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古人
古人有“名”为何还要“号”?
据可靠史料记载,大概在春秋时期,已经有起号之风了。比如可以视为是中国最早别号的“老聃”“鬼谷子”。到了东晋时期,陶渊明就有了自己的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期,起号之风更加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为自己起号。唐宋时期,起号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风气。
到了元、明、清时期,起号之风达到鼎盛,几乎是每个人都有号。不仅如此,有的人还拥有很多的号。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画家陈洪绶,一共有6个号,分别是“老莲”“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云门僧”。到了近代,起号用号的风气一直没有减弱,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直到现代,笔名的出现才渐渐取代了文人的号。
名号是什么意思
名号,汉语词汇,拼音míng hào,意思是他人或者自己给某人或者某事物取的一个代名词。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
出处
《荀子·赋》:“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
唐·刘知几《史通·书志》:“隋氏二世,分置两都,此并规模宏远,名号非一。”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有数十处院宇,多有名号。”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一(五):“为避人注目,就题了‘乾亨行’的名号,装作做买卖的样子。”
《吕氏春秋·劝学》:“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
古人
殷夫《血字·别了,哥哥!》诗:“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韩非子·诡使》:“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今有贱名轻实者,世谓之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金·王若虚《诸史辨惑》上:“皇降而帝,帝降而王,名号之异耳。”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一节:“各国诸侯也先后称王,周天子的空名号,失了作用。”
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他可便单题着咱名号,我须索从头至尾问箇根苗。”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唐宋间恶少,竞刺其身……国朝此风遂绝。惟冶游儿与倡伎密,或札刺名号,以互相思忆。”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个凭据是谁的笔迹;下面注着名号,你也不认得吗?”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换以同一意义生徒已知之语句,凡人之名号互易,草木鸟兽之异名……皆以此法解释之。”
晋·慧远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卷上:“能一时於千万国土,皆作佛事,种种名号,种种之身,教化众生。”
唐·智升《集诸经礼忏仪》卷下:“十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予之外兄赵盖,宗室也……日诵定光佛千声。予曰:‘世人诵名号多矣,未有诵此佛者,岂有说乎?’”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赵尼姑﹞启请过,先拜佛名号多时,然后念经。”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人有名为何还要号,名号是什么意思”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