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二百五的典故是如何来的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2024-07-17 来源:天气网

导读:当一个人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不着调的时候,人们就把他形容为二百五,古代时候就有人们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二百五,所以二百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词汇。那么,二百五的典故是如何来的呢?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二百五的典故是如何来的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古人

“二百五”的典故是如何来的?

为什么人们用“二百五”这个数字来形容犯傻的人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呢?和其他的很多的俗语一样,这里面都有个历史典故。“二百五”的故事发生在我国的战国后期。事情是这样的:

战国末年,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改革,以及历代秦王的不懈努力,秦国终于具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担忧,苏秦这个人很是了不起,他当时是六个国家的丞相。由于他顺应六国国君为求自保的心理,从中穿针引线,组建了六国联盟,共同攻打秦国,引起了秦国的害怕和仇视,秦国就派刺客把苏秦刺杀了。临死之前,苏秦给齐王献上了抓住刺客的方法。

那就是让齐王把自己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之上,并贴出告示,说自己是个奸细,误国误民,死有余辜。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义士为民除害,杀死了苏秦,齐王很是高兴,下诏奖励黄金千两,望义士领取。

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坚定地说自己就是杀死苏秦的英雄!这四人来到了齐王的面前,齐王平静地问道:“四个人一千两黄金,怎么分?”这四个死到临头的人还兴奋地回答说:“每人二百五十两。”

最后,一切该来的终归来了,齐王怒声喝道:“把这四个二百五都推出去砍了。”手起刀落,就这样砍出了“二百五”的称呼。这四个自称杀死苏秦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刺客,但是这四个人却让人想起了一句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就是二百五的来历,鉴古知今,凡事不为利焚身,三思后行。

二百五的典故是如何来的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古人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二百五,是指傻头傻脑,又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各地的口语中都有出现,很多用于口语调侃,绝非粗口或者骂人的话。出自晚清吴妍人的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二百五,虽说不是历史悠远,但还是有些来历传说。

源于战国

战国时期,有个纵横家叫苏秦,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因而受到大王赏识,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正当苏秦为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来了刺客,当天不治身亡。

齐王大怒,下令捉拿凶手,可人海茫茫,哪里去找?齐王想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命人将苏秦的头割下来,然后弄得满头满脸的血,再将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城门口,张贴黄榜,告知大家苏秦是个内奸,齐王一直想杀他,如今被义士所除,大快人心,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前来领赏。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前来领赏,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所杀,齐王问他们千两黄金四个人怎么分,四人高兴的说,四人平分,即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从此,民间留下二百五的说法,被用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源于老秀才

说的是有个秀才,一生废寝忘食也未能中举,连个儿子也没有,晚年心灰意冷,决定放弃考科举。没成想晚年竟然意外喜得两子,秀才起名大儿子成事,小儿子败事,从此专心教导他们读书。

一天秀才要出门,交待妻子监督他们写字,大儿子三百个字,小儿子二百个字。结果秀才回来妻子告诉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儿子都写二百五十个字。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二百五的典故是如何来的,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