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电视剧电影中经常看到,某官员兼什么阁、殿大学士,比如现在熟知的贪官和珅,他官位显赫,还是皇亲国戚,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地位的官员之一。那么,大学士怎么就变成了中堂?清代大学士的称呼来源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官员
“大学士”怎么就变成了“中堂”?
“学士”是唐代设置的一种管理文学著作的官职。在当时,“学士”是属于宰相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又把宰相称为“大学士”。
宋代,“大学士”不再是宰相了,而是指的“学士”中资历和声望特别高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大学士”。明代,大学士可以帮助皇帝批阅奏章,可以参与政务的商议,官阶五品。另外,如果还兼任侍郎和尚书的职位,就可以加官到一品的级别,成为真正的宰相,就是“阁老”。到了清代,“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成为内阁的主官,一般称为“中堂”。
其实,“中堂”的说法,有人说是起始于北宋,另一种说法是开始于唐朝。唐宋时期政事堂被设置在了中书省内,这里是宰相用于处理政务的地方。宰相之所以出名,原因就是因为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后来宰相也被称为中堂。
到了元代,中堂的这个称呼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统治者不再设立宰相、中书省等机构,目的是为了集中权力。这个时期,宰相的权力转移给了内阁,因而国家政务的处理就成了内阁的职责。但是,明代大学士实际上掌握的还是宰相的权力,只不过办公的地点变成了内阁,中书位于东西两房,大学士在中间,所以就称大学士为中堂。
官员
清代大学士的称呼来源
首先,“中堂”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阶,而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对某些内阁大学士的尊称。为什么要称呼大学士为“中堂”呢?这要从明太祖时期,朝廷中央官制的改变说起。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爆发,明太祖借此诛杀胡惟庸并其同党数万人。此后太祖为了集中皇权,消除隐患,于是将自秦代开始沿用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废黜,同时罢去了从隋代开始即设立的中书省,自己大权独揽,直接统领六部及其他各司院寺署。
自明太祖开始,中华历史上就再没有出现过“丞相”一职,朝廷庶务无论巨细,统统由皇帝一人处理裁决,皇帝实际上兼任了丞相,皇权得到了空前的集中。
但即使是明太祖这样精力过人、心性坚定的雄主,单独一人执掌朝政大事,时间久了,也同样力有不逮,不能面面俱到。
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分担部分政务琐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仿照两宋殿阁制度,设立诸大学士,用翰林院儒学文士担任、以备为皇帝咨询顾问所用。这就是明清内阁制度的雏形。
大学士制度初立时,明太祖设立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稍后又增设文华殿大学士,号称“四殿二阁”。各殿阁大学士最初都是翰林文臣兼任,品秩为正五品,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政务秘书,协助其处理朝政,处理往来文书谕旨等庶务。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大学士怎么就变成了中堂,清代大学士的称呼来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