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记忆24节气都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歌,那么好学易记的二十四节气歌去哪找呢?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是怎样的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节气
好学易记的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便于记忆,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编成小诗歌,虽说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不过流传最为普遍的还是下面这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连天;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有的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有的反映了天气冷暖的变化,有的反映了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还有的反映了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为开始的意思,意为四个季节的开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与之相对应,阳历上的“四立”一般分别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二至,即夏至、冬至。“至”为极、最的意思,是表达夏、冬两个季节中季候表现最明显的一天。二分,即春分、秋分,“分”为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的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分别在每年阳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雨水,即为雨量开始增多,每年阳历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惊”为春雷乍动,“蛰”为蛰虫,有春雷惊醒蛰虫之意,是以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气。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阳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大约每年阳历4月5日为清明。
谷雨,“谷”为谷物,意为雨水增多,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阳历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节气
小满,“满”为饱满,小满指农作物的子粒开始饱满,但是还未成熟。大约每年阳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是大麦、小麦等有芒农作物成熟需抢收,晚谷、黍等有芒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也有“忙种”之意。每年阳历6月6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处”为去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的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阳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古籍有称“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所以形容天气转凉、气温下降形成的露水为白露。每年阳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是形容天气更加寒冷,空气已结成露水。这一天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更加寒冷,开始有霜了。一般是在每年阳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都是表示降雪的程度;小寒、大寒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的程度,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小雪在每年阳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为大雪时节气温很低了,河水冻冰已经封住。叉:chá,冰冻住,水不能流的意思。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好学易记的二十四节气歌,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