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端午时节粽飘香 端午节吃粽子的节俗

2024-10-14 来源:天气网

导读: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每年最为热闹的话题就是吃什么口味的粽子,那么端午时节粽飘香具体怎么回事呢?端午节吃粽子的节俗去哪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端午时节粽飘香 端午节吃粽子的节俗

粽子

端午时节粽飘香

吃粽子绝对是端午期间最为广泛的一种习俗或者说食俗,广袤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普遍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古称角黍、黏黍、筒粽。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晋代,端午节食粽子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风俗。那粽子是如何产生的呢?据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粽子的出现亦与屈原有着极大关系。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说:“古人以孤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做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民为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大家就驾着船,带着饭,划到汨罗江中流,把饭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样过了一年、两年,一天晚上,他们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腰间悬挂着一柄长剑。人们见到他后都很高兴,一一向他行礼。但是屈原看起来很消瘦,于是人们就问他给他的米饭都吃了没有。谁知屈原叹了口气说米饭都让江中的蛟龙给偷吃了。于是大家就问怎样才能不被水族吃掉呢?屈原告诉他们说,以后祭祀时祭品要用艾叶包好,用五色丝线来捆,因为蛟龙最怕这些东西。自此后,人们就用艾叶裹黍米做成了角黍,名曰粽子。就这样,粽子随着时间代代流传下来。

端午时节粽飘香 端午节吃粽子的节俗

粽子

其实粽子是我国南方社会环境的产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用芦叶把米裹起来煮食会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粽子。后来这种食用方法传到了北方,只是以黍米代替了稻米。历史上较早记述粽子的是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介绍了粽子的材质与制作方法,并说人们在五月五日与夏至这天吃粽子。这说明当时粽子还只是一种普通食品,并没有固定在端午这天食用。一直到了西晋,粽子才最终固定在了端午这天食用。魏晋时期,端午吃粽子已变成一种非常盛行的习俗。不过晋代时期的粽子,是用芦叶包裹高粱米做成的。到了唐宋时期,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当时长安有专卖粽子的店铺,粽子有了果仁做的馅。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子”,因这种粽子上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据说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另外皇宫中还经常在端午这天制作许多粉团粽子,人们竞相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哪只就吃哪只。宋代,出现了用艾叶浸米包裹的“艾香粽子”。明代,粽子的花样进一步增多,出现了许多裹有豆沙、猪肉、松仁、胡桃、蜜糖等的粽子,清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火腿粽子。古时,人们吃粽子的程序与今天不仅不同,而且很特别。吃之前要先做游戏,看谁解下的粽叶长,长的获胜。因此,又有人把端午节称作“解粽节”。

虽然粽子是端午期间最为普遍的一种节俗食品,但由于各地人们饮食口味的不同,粽子的用料、制作和风味也因地而异。粽子的味道是南北有别,馅有荤素之分,有甜有咸。总体来说,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则甜少咸多。而馅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其中江南粽子以苏州、宁波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心多为糯米佐以豆沙、枣泥、鲜肉、脂油等。而浙江嘉兴的鲜肉粽(又称火腿粽)更是别有特色,采用上等糯米用酱油拌和,再把鲜腿肉切成小块,用糖、酒、盐等调配成馅。裹扎时,用两块瘦肉夹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脂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这其中又以“五芳斋”出品的粽子最为著名,其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咸肉粽等,各具特色。安徽的龙舟粽也别具特色,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选火腿腊肉掺江米,外裹粽叶。江米又软又糯,火腿腊肉肥而不腻,肥油带着浓浓的香味渗入江米,加上粽叶的清香,煞是诱人。云南的竹筒粽子,不用粽叶而是用竹子包裹,吃时剥去竹筒,既有糯米的芳香,又有竹子的清香,非常诱人。北方粽子以北京江米小枣粽子为佳,果脯等最为常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可以说这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分外流行。这种粽子,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端午时节粽飘香,端午节吃粽子的节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