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统节日民俗传承的好处是什么,那是因为它在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威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连在一起。那么,清代过腊八的风俗有哪些?清代宫廷腊八粥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腊八粥
清代过腊八的风俗
历代崇信佛教的皇帝,都视腊八为重要节日,清代已广为流传,皇帝、皇后、皇子等都亲手向文武百官、侍从官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发放米、果等物,以供僧侣熬粥食用,借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之心。清代宫廷信奉佛教,道教,萨满教,自然十分看重腊八这个传统节日。据老太监信修明回忆:“清朝重佛,每于斯日,派大臣至雍和官熬粥,太后则命膳房熬粥,各王邸熬粥,先供祖,次进贡。粥之成色,先选各样米豆,以黏黍为本,再选上好小枣,煮熟、去皮核、研如泥,各种干果仁及果肉,同米、枣等投入大锅中,猛火熬制稠粥……”
从史料的记载上来看,信修明的回忆还不够全面和详细,且并未记述雍和宫熬粥的场面。据史料载,每年腊月初八前的两三天,清宫就派大臣准备做腊八粥的原料,将糯米、小米、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等,一一精心挑选,然后连同熬粥大锅一起运至雍和宫。在雍和宫用来熬粥的是两只最大号的铜锅,锅口直径两米,锅深一点五米。每只锅可容纳二十至三十担米(每担折合六十公斤)。熬粥的厨役都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从数百人中精选出十余位身强力壮者,单等腊八这天大显身手。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雍和宫都会出现十分壮观的熬粥场面,围着大粥锅站着许多人,最里面的三层人分别为熬粥厨役、围粥锅念经的喇嘛和嗪经的众僧徒,其余的都是清宫派来送粥的太监们。
按照清宫典制规定,第一锅腊八粥熬成后,由太监们分别送往太庙、寿皇殿及清宫内、西苑内各庙宇佛堂,供祀先祖和神佛。第二锅粥熬好后,太监们用包裹着黄缎套的食盒装好,送到清宫帝、后处,由皇帝颁赐妃嫔皇子皇孙及福晋们食用。第三锅粥熬好后,主管熬粥的大臣和雍和宫的大喇嘛按照皇帝早已拟好的赏赐谕旨分别送给在京的亲王、各寺庙的僧徒。第四锅粥熬好后,分给在京的文武百官及地方大臣。第五锅粥熬好,分给雍和宫嗪经的喇嘛僧徒。第六锅粥熬好,施舍给民间百姓。
据史料记载,第三、四两锅粥熬好后,两太监合抬一食盒分别送粥。食盒内装黄色圆盒,圆盒内置一碗腊八粥。送粥太监每到一处,受赏人立即跪接跪送,还要在送粥太监返回时,赠其银两,表示对皇帝赠粥的谢恩之情。
腊八粥
在清代宫廷食品中,粥是他们常吃的饭食。谷米粥、绿豆粥、红豆粥、百果粥、糯米粥……品种非常丰富,经常调换花样。但腊八日食腊八粥,是清帝对佛教笃信的表现。因而这一天的粥,皇帝把它看得十分神圣,吃得也十分虔诚。当太监抬着食盒把粥送入清宫时,皇帝亲手将腊八粥摆到佛供前,然后拈香跪拜,待香燃尽后,才将腊八粥取回膳桌上食用。据说吃了神佛享用的腊八粥后,会得到神佛的保佑,一年四季平平安安。清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一诗,真实地表达了敬佛的虔诚之心:“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度,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儿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直到清光绪时期,腊八日仍在雍和宫熬粥。
熬粥应用的米和干果等项的数目为:小米二石、江米二石、豇豆二石、杏仁五斤、黑米一百五十斤、黄米二石、绿豆二石、栗子一百斤、桃仁五斤、粳米二石、红枣二百斤、菱米二十斤、白葡萄干二斤、木柴一万斤……其形制与规格可从这些数字中管窥一二。
寺院与宫廷的情况权且如此,王府中的铺排也非同小可,按王府的规制,熬腊八粥是饽饽房的差使,如豫王府,醇王府等,但也有例外,如睿亲王则是由福晋率领仆妇亲自熬粥以示庄重的,著名文史作家金寄水先生就是这支的后裔,其祖上是第一代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睿王府两处,旧府因顺治皇帝以谋逆罪而剥夺了多尔衮故后的爵位而废。新府则是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了睿亲王的封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在饶余亲王府改建的,其址即石大人胡同、今24中学校址。
睿王府重新袭爵后,身份、地位、荣誉一步登天。其府关坊院的第一座正殿(内宅大厅)是府中最尊贵的地方,这七间正殿富丽堂皇,其陈设与装饰竟与故宫博物院中的西六宫不相上下。平时殿内清静整洁,连大声讲话都听不见,如果不是有三、五仆妇在后套间儿应差听唤,就不像有人住的房子。可是,一到熬腊八粥时,这里的气氛就大不相同了。四大间殿堂生上四五个头号大白炉子,那些淘粥米的,剥粥果的和煮豆、枣二汤的仆妇们,按部就班,各执其役。太福晋则系上围裙一一指点,样样过目,道道工序,事必躬亲。从腊月初三、四起,至初七晚饭后,由福晋、奶奶们笑语喧哗地摆完粥果止,要乱乱哄哄地忙上四五天。斯景斯情,分外热闹。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代过腊八的风俗,清代宫廷腊八粥是怎样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