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庙会是什么 逛庙会的民俗活动

2024-10-21 来源:天气网

导读:古老的传统节日融入了时代的新内涵、新意义,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情更亲、更浓、更深、更切。那么,庙会是什么?逛庙会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庙会是什么 逛庙会的民俗活动

庙会

庙会

庙会,最初是一种与宗教活动相伴生的市集形式,称庙市,在北魏时代就已经出现。北京的庙市起始于辽代。明代最热闹的庙市是都城隍庙庙市和灯市,并称庙灯二市。清乾隆年间移到隆福寺和护国寺,并称东西两庙。到清末咸丰年间才有庙会这个称呼,所说的会,指民间为朝山进香组织的盛会,旧志称香会。香会分文会和武会。文会沿香道为香客提供服务,做各种善事。武会有开路、高跷、舞狮、五虎棍等表演形式,借娱神之名歌舞于途。武会表演称为过会或走会。因为过会是庙市上最热闹的活动,人们逐渐以庙会取代了延续千年的庙市之称。

逛庙会是老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民俗娱乐活动,有人说庙会就是老北京人的狂欢节。

这些年在北京每逢春节期间都要办庙会,林林总总有几十处之多,其中不乏科技庙会、洋庙会、儿童庙会等闻所未闻的新名词。笔者认为,庙会应该“正名”,目前北京在真正意义上可称为庙会的只有两处,一为白云观,二为东岳庙,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有庙或观,是真正的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民俗活动,有人出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办庙会,自然无可非议。但是,依笔者之见,庙会也该“打假”。当然笔者所言之“打假”,并非是打击庙会上出售的假冒伪劣商品这种简单事,而是从深层次上“打假”,为庙会“正名”。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弄清庙会的真正含义。众所周知.庙会的主要活动主要由宗教祭祀、商业贸易、文化娱乐三部分组成,缺一不可。此外,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必须在寺庙宫观里或者其周围举办,而且是有固定的时间,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庙会。

以北京为例,近年所举办的龙潭湖庙会、丰台体育场庙会、大观园庙会及莲花池庙会,从任何角度看也不是真正的庙会,因为这些地方既无宗教祭祀场所和活动,又没有多少传统庙会的文娱活动,充其量是一个大型农贸市场或者集市而已,其主要着眼点是商业活动。

北京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场所,这种皇家寺院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举办庙会的经历,今天有人“古为今用”,拿出地坛办庙会显然是出于商业目的,与传统庙会无涉。其他像大观园不过是拍电视剧《红楼梦》时搭建的假文物。龙潭湖只是一个村野之地,更是与庙会沾不上边。今天有人称之为庙会,显而易见是指鹿为马。至于莲花池庙会,更是有些可笑,因为此地在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垃圾遍地,莲池干涸,如今略加修整,放了水,就办起庙会来,实在滑稽。

上述几个庙会是“假”的,笔者以为无人不信。因为这些所谓的庙会与真正的庙会从形式、内容和含义上相差甚远。

庙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不仅是简单的宗教、文娱和商业活动,而且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民情内容,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如何继承、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件功在子孙后代的严肃事。因此,我们今天的人不可当成儿戏,更不该把庙会变成旧京天桥式的杂耍场和处理积压商品的集市。

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庙会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传统文化,而且还推动了庙会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如今,像北京地区的一些打着庙会旗号所办的活动,就有这种影响。甚至让年轻一代产生歧义,似乎我们的庙会就是想赚大家钱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为庙会“正名”,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事。我们不能把今天人们创作的诗词歌赋称为唐诗、宋词和元曲,我们也不该把今天在公园里搞的商品促销、小吃展卖称为庙会,庙会“打假”是理所当然的事。

笔者以为;这样的“庙会”称为“春节游园会”更为适当。同时,我也看到一些庙会几乎是食品小吃大排档加伪劣小商品的推销处,卖东西的主儿大都是“练摊的”。

庙会是什么 逛庙会的民俗活动

庙会

而时至今日,普通人眼里的庙会早就成为一个大闹市,逛庙会不过是图个新鲜凑个热闹而已,以往庙会满足大部分人生活需求的功能早就成了历史。今天庙会的宗教成分早就很淡了,剩下娱乐和商贸两种功能,也在逐渐减弱。先说娱乐性,现在想进行文娱活动有很多选择,电视、广播、看VCD,花样不断翻新,去庙会看民俗表演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真正能欣赏,只是图个热闹新鲜。而过去就不一样,当时的娱乐种类很少,很多人自发地参与排练表演,然后在庙会上演出,他们真正乐在其中。商业也是这样,现在的商场这么多,买东西很方便,不用等赶集逛庙会集中购物。不像建国初期,北京就那么几家商店,有很多东西想买都买不到。

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在下降,原因就是庙会本身有很多症结无法解决。像卫生问题,所有的小吃都是露天制作,有些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庙会的人口密度过大,可能会给疾病的传播制造条件。另外,庙会上的部分商家是无照经营,诚信度没有保障。再有,很多举办庙会的地方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只考虑经济利益,单位时间内接待过多游客,文物古建可能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坏。

总之,传统庙会代表的是一种旧的市民文化,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市民文化当年为大众所接受。现在庙会上那些怀旧的民俗表演有些已经脱离了现代的大众文化,虽然庙会已经兴盛了几百年,但这种形式能否保留下去,要看庙会能不能自我调整,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著名的民俗学者邓云乡先生在《民俗学的虚与实》中指出:“我们在讲民俗学的同时,自然不能忽略这一研究历史风俗的传统。因而我们今天讲求民俗学,自不能囿于狭隘的西方民俗学所特定的内涵,而应该把传统的有关风俗研究的丰富内容包括进去,实际也是无法排除这些内容的。因为‘风俗’这一概念是包罗万象的,尤其在当前新旧风俗交换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关键时刻,人们对旧风俗尚有依恋之情,然经过长时间隔阂,使得旧习模糊,良莠未辨。至此时刻,对于旧风俗的研究,深入认识,区别善陋,引导发展,就更为重要。”

老北京的庙多,庙多庙会也就相应地多,这是与这个大都市消费而成正比例的。据考,城郊区共有八百四十余座庙,其中以关帝庙最多,约有三十余座,但也是关帝庙最没有生命力。现今谁还能在北京找出关帝庙来?

庙会也叫庙市。有庙有观就有佛事、道事,有佛事、道事就有逛庙、游观、烧香进供的人,有逛庙的烧香的就有来做买卖的,年复一年,形成了庙市。庙塌了香火断了,市凭着习俗的惯力依存,商贾摊贩届时照旧前往,就成了无庙的集市。庙会开庙日期本是根据各庙所奉神佛的祭祀日来定的,旧时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成了老百姓购货的商业市场和满足文化娱乐的精神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却不愿光顾。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有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后,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买卖人。

众所周知,北京的庙会是一年到头,自始至终都有的,老北京的庙会,过去有“五大庙会”(隆福寺、白塔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八大庙会”(隆福寺、白塔寺、护国寺、雍和宫、白云观、厂甸、东岳庙、蟠桃宫)之说,而春节期间开放的主要庙会有:厂甸、白云观、财神庙、前门关帝庙、大钟寺、黄寺、精忠庙、城隍庙、东岳庙、雍和官、前黑寺……

老北京的庙会为两类,一类是常年性的,每个地点定时(每旬都在规定的那一天或两天)举办,每个摊贩也在其中占据一个固定摊位。在这一天,每个摊贩都不约而同地赶会摆摊。这样,庙会就养活并培育了一大批民间的自由职业者,同时每天都定时吸引了社会上大量闲人进行游乐和观赏。另一类是每年一度的,只在春节期间举行,从初一到十五,但规模空前,那些常规庙会此时停办,所有摊贩也全都聚集此处。厂甸是最大、最典型的庙会。昔日北京市民过大年,如果不去逛趟厂甸是“说不过去”的。逛庙会,寻的是乐趣,感受的是氛围。张中行对庙会有这样一段描述:“庙会老远望去就觉得乱糟糟的,保你摸不着头脑。但你看久了以后,也会发现混乱之中也有个系统,嘈杂之中也有一定腔调,然后你才会了解它,很悠闲地走进去,买你所要买的,玩你所要玩的,吃你所要吃的,你不忍离开它,散了以后,再盼着下一次。”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庙会是什么,逛庙会的民俗活动”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