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元宵节节日风俗北方篇 元宵节北方有哪些风俗

2024-10-28 来源:天气网

导读:元宵节的风俗仍有相当大的趋同性,南北方的习俗向来都不同,那么从南北两个方面来讨论元宵节独特的风俗习惯是很重要的。那么,元宵节节日风俗北方篇去哪看?元宵节北方有哪些风俗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元宵节节日风俗北方篇 元宵节北方有哪些风俗

元宵节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很多北方城市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熟或油炸,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放火

据史料记载关于元宵节当日“是日夜晚,灯火汇集,众民赏灯同乐,年幼者玩耍火把,郊(村)外火龙飞舞,漫村遍野煞是壮观”。而在《徐州市志》第五十八卷《民俗》元宵节条中记载:元宵节这天晚上,徐州东南睢宁、古邳一带有“抛扫帚”火把的习俗。元宵节的前几日,孩子们就开始搜集扫帚了。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把扫帚拿到空地,将其点燃,抛向天空,掉下来再抛上去。

闹灯

欢庆热闹的元宵节是中国古代农民为数不多的娱乐节日,而一系列的娱乐习俗,必然少不了闹社火和闹灯。陕北民歌《闹十五》唱道:“初一到十五,十五真热闹。满街的红火带鞭炮。天上月儿圆,地下人声喧,万盏灯火闪呀闪……”元宵节的社火场景和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既有“咚咚响”的锣鼓,又有“九曲九转灯火亮”的灯场,连几岁的小娃娃也“一夜不睡觉,欢天喜地跑”。

张灯结彩,是元宵节的一大特色。从史料可见,唐宋时期灯节很长。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正月十五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由此可见,要放灯三夜。宋太祖乾德五年,诏京都增十七、十八两夜,放灯五夜。到了明代,曾经创造了放灯十日的历史最长纪录。

再以陕北民歌为例,《绣花灯》“正月里来正月正,白二姐开言叫一声春红,闲来无事绣花灯,各样的花灯绣上几种”,描写的是姑娘在闺中绣各色花灯的情形。《十二英雄》歌中提到:“新春正月正,十五玩花灯,白马银枪小小罗成。”《种洋烟》:“正月十五闹红火。”《毛女子观灯》:“唱上一个正月正,毛女子来观灯,大街市上耍花灯,灯烟闹哄哄。”这些都表现了元宵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相约观灯的情形。

元宵节节日风俗北方篇 元宵节北方有哪些风俗

花灯

舞龙舞狮

北方的龙灯以龙身来说,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是传统的纸扎,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做出更多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较多,但龙身不重,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所以,制作北龙的物料都是萤光。北龙在世界上比较流行,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方,都经常举办舞龙的龙艺赛事和表演。

北方的舞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即使还没舞,看起来也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色的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北方的狮子常表现出灵活的动作,舞动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闹社火,转九曲

“火塔塔”和“转九曲”是一些北方城市过元宵节的独特习俗。据史料记载《榆林府志》中写道:“十五日‘元宵’夜,街市遍张灯火,朗如白昼,长少聚观,小儿骑竹马为乐。”《神木县志》:“上元,自十四至十六,街户悬灯三夜,放花炮,用石炭垒火塔,众相欢聚。”《米脂县志》:“正月十五日元宵,街市遍张灯火、花炮,以石炭垒作幢塔状(名‘火塔塔’),朗如白昼。十四、五、六三日,阖邑僧众于十字街前作斋醮,关城外,以高粱秆圈作灯市,娓曲回环,游者如云,俗名转九曲。”

跳秧歌

秧歌起源于耕田劳动,它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发展成为民间歌舞,也是对古代踏歌的一种继承。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总而言之,元宵节节日习俗丰富,南北差异大,但也正因如此,显得元宵节节日习俗十分精彩有趣,虽有其本身的狂欢性质作为底色,但是也是劳动人民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元宵节节日风俗北方篇,元宵节北方有哪些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