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中和节的由来 中和节是怎么来的

2024-10-28 来源:天气网

导读:中和节和二月二最初并非是一个节日,两者除在时间、节俗、食物等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以外,在来历、禁忌、文化精神等方面皆有不同。那么,中和节的由来是什么?中和节是怎么来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中和节的由来 中和节是怎么来的

二月二

中和节的由来

唐代以前并无中和节,据《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记载:“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中和节是在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被颁布成为法定节日,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和节是横空出世、毫无来由的,它的出现是有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和节的产生与正月晦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月晦日可以说是中和节的前身。古代有正月晦日的说法,因为在农历每个月的月末,月亮都会变得隐晦不明,所以每一个月的最后一天都被称为“晦日”,而作为新年第一个月的“晦日”更是倍受重视,就像每年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除夕守岁一样,总是那么神圣而隆重,被称为“晦日”的节也被每个朝代的人们所庆祝。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后正月晦,帝出于临洛,粲起于御前再拜曰:‘今年还节美,圣驾出游……’”,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已经把“晦日”作为一个节日在庆祝了。

中和节的由来 中和节是怎么来的

由《旧唐书》的记载可知,贞元四年九月德宗下诏:“比者卿士内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门,勤劳庶务。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由此开始,正月晦日作为一个节日,与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九月九日重阳节拥有相同地位,这也是正月“晦日”首次成为唐朝官方规定的一个节日。吕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也云“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可见此节改自正月晦日。唐代也祭句芒,句芒是主管农事之神。《三礼义宗》云:“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句芒者,物始生皆勾屈而芒角,因用为官名。”作为祀农的象征,句芒广为唐代民间所信奉,“村社作中和酒,祭句芒神,聚会宴乐,名为飨勾芒,祈年谷。”而官方则多与司春之神青帝一起配祀,如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亲往东郊迎气,祀青帝,以句芒配,岁星及三辰、七宿从祀,并在东南设句芒坛。然而唐德宗设中和节绝不仅仅只有劝耕那么简单,唐安史之乱可谓是把盛唐拉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到德宗时国力稍有回升。而德宗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君主,很想有所作为,但是当他看到因前人战乱而久久忘却不了那些凄苦回忆的国人时,他意识到,国家的氛围需要改变一下,不但需要劝其农耕,更要让他们回忆起盛唐时期的意气风发,让他们焕发精神,这就需要全民性的动员,需要一个契机。宰相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于是,德宗自上而下开启了全民性的宴乐,办中和宴,赐诗、赐尺……贞元年间,德宗曾屡次在曲江亭、麟德殿、马璘山池等地宴洽百僚,并赋诗赐之。与京师雍熙的宴集相比,地方州县的欢娱气氛则更为浓烈,梁肃在其《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详细记载了当时朝夕宴乐,百戏、杂技群舞的场景:“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合乐既成。大庖既盈,左右无声,旨酒斯行,陈献酬之事,乃酣无算之饮。于是群戏坌入,丝竹杂沓……”中和节成了继春节之后另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德宗设三令,天下共中和,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州县百姓,君臣不疑,百姓也能吟诗饮酒,是让天下有一个宣泄、放松的时机,这起到了让天下人感到沐浴皇恩,巩固帝位的作用。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和节的由来,中和节是怎么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