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在介绍节日之前,我们一般是从起源、文艺感悟、节日习俗、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介绍,涉及节日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那么,中和节文艺感悟是什么?为何要设立中和节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龙
中和节文艺感悟
中和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二月初一。虽然中和节不如春节那般热闹,但是在唐德宗时期也可谓盛极一时。上至朝廷百官的宴饮歌乐,下至文人百姓赠刀播种,既有佳节欢庆,又有祭神春耕,中和节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惊蛰时节,春雷一响,惊动万物,农事转忙。去年冬天在厚厚的雪地里蛰伏的冬虫也都会破土而出,天气渐渐回暖,各地冬雪已融,华夏大地上的万顷良田正等待着家家户户新一年的欢笑与汗水。而这时二月二日到来,在这样一个鼓励农桑的季节,无论是百姓还是文人雅客都是十分轻松愉快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二月二日》云:“二月二日的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是说二月二日正值雨水节气刚过,田地里的青草和菜种都发芽了。原本是光秃秃一片的田地里冒出了绿油油的新生命。这时诗人也喜气洋洋,正欲踏青驰骋,轻罗素衫、宝剑烈马,在这人生的大好年华里,在这万物伊始、生机勃勃的春天里纵马驰骋,表现出诗人意欲把自己一身的好本领、好才华在年少时报效国家,在斗志昂扬的年纪里一展伟大抱负的胸襟和气魄。
中和节于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式确立,为何唐德宗李适要设立中和节呢?从德宗在中和佳节时写的诗可以看出来,“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唐,李适)。德宗这首诗写得十分大气,“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天地造化永恒变化,无穷无尽,人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时有起落,和生活中艰险的磨难不断战斗,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像这春天新发的绿芽一样充满希望。“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所以,不用惧怕命运的残酷,不用担心生命的无常,心中年少,与物为春。在这二月一日中和节时分,在皇宫里宴饮群臣以对今年有政绩的有志之士给予嘉奖。“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风和景明,万物同春,京城里的花花柳柳都露出春色,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春色下,若是不邀请臣子好好评鉴实在是说不过去。德宗改正月晦日为中和节,办中和宴同群臣欢度佳节,“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觥筹饮酒,赐诗、赐尺,可见德宗设立中和节并非完全是为了玩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大幅下降,德宗身为一位皇帝,但凡有理想、有抱负的君主都必先谋求内部安定,德宗要让君臣不疑,那么宴会自然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场合。“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就是中和宴的政治结果了。
龙
唐德宗另一首诗也抒发了其设立中和节的情感和抱负。“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唐,李适)德宗借中和宴会告诫臣子们自己对大臣们的恩情,“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阴阳相辅,有始有终,戮力同心,再创盛世。德宗的这两首感怀诗让我们更能深层体味到中和节宴背后的故事。
当然,中和佳节虽然为唐官方设立,并最早在宫廷流传,但是经过德宗的大力推广,它在民间已有所普及。在民间,官员百姓、文人雅士也都会参加中和节的活动并以诗记录。描写中和节盛况、称颂中和节或者相互作诗相互馈赠,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在贞元十五年所做的《中和节颂(并序)》。“……有诏始以二月上已日为中和节,自上而下,雷解风动。翌日而颁乎四岳,浃辰而达乎八荒。於戏!中和之时义远矣哉……乃命初吉,肇为中和,中者揆三阳之中,和者酌二气之和,其为称也大矣……”中和节在安史之乱不久后确立,上至皇宫里的宴享曲江、觥筹饮酒、赐诗赐尺,下至百姓年后欢庆、家人团聚、佳节赏月,中和节在唐朝安史之乱后重新让唐人找回昔日繁荣之感。从以胖为美、骄奢无度到节日求憩的生活方式转变,从以武立国到铸剑为犁、弘农务本的思想转变,“中和”已经不单单是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更是德宗为兴国的“中和之法”。白居易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和之时义远矣哉”便是诗人的概括,“自上而下,风解雷动”——中和节从朝廷向民间迅速风靡开来,如风飘洒如雷涌动,振奋了国人精神,从众多的节日活动中,唐人慢慢地找回了昔日的自信。“中者揆三阳之中,和者酌二气之和。”——“中者”乃三阳之中,至阳至刚;“和者”酌二气之和,阴阳相互调和,以达到阴阳平衡。而从中和节设立后的节日活动来看,都是极具庆赏性质的,全国上下都朝气蓬勃,所以中和节才能在阴阳平衡中给唐人以更多力量前进,秉“中和”之意迎接新的一年。
中和节自唐以后,逐渐衰弱,逐渐与春龙节融合,至明清时甚至许多人只知春龙节而不知中和节。因此,在中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关于中和节的诗赋流传至今的也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从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亦可以感悟品味良多。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和节文艺感悟,为何要设立中和节”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