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中秋节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 祭月拜月的起源和发展

2024-11-04 来源:天气网

导读: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祈盼团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中秋节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祭月拜月的起源和发展吗?不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中秋节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 祭月拜月的起源和发展

中秋节

祭月、拜月的起源

人们初始的时候对月亮的崇拜只停留在月亮本身,没有把月亮偶像化;崇拜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对月亮跪拜,并不讲究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自然崇拜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就开始把自然界人格化,把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万物想象成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事物,这时万物有灵的观念就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事物上,于是神话就产生了,像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发展到后来,人们开始把嫦娥、玉兔看作月宫中的神灵,当成供奉膜拜的偶像,对月亮的祭拜也开始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方式。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时无月是大煞风景的,后来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八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在我国许多地区还流行“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尝新米”等庆祝活动。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祭月、拜月的发展

祭月的时间固定在八月十五,但当时八月十五并不叫“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直到北宋太宗年间,才正式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所以说在唐代中秋节形成之前对月亮的崇拜还不能算作中秋节的习俗,只有中秋节形成之后,才把祭拜月神的礼俗纳入了中秋节的内容。

关于古人祭祀月亮的地点和程序,较为确切的记载出现在周代,模仿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拜日要在东方,祭月要在西方。祭月和拜日的场所有所不同,《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是用土堆砌成的高出地面的台子,坎是在地上挖出的大平坑,也就是《礼记》所说的“封土为坛,掘地为坎”。为了表示郑重,也可以在坎上再筑坛,坛高为阳,坎低为阴,分别体现了日为阳、月为阴的观念。

中秋节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 祭月拜月的起源和发展

中秋节

汉代以前,祭祀月亮基本为皇家垄断,普通民众不能参加皇家的祭祀典礼,所以一直到唐朝,极少见普通民众拜月的记录。为区别于统治者的月神祭祀,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盛行。明世宗还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皇宮朝廷专门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宫中举行祭月活动。

一年十二月,月月皆有明月,为何偏要在中秋来赏月呢?对于这个问题,欧阳詹在《玩月》的诗序说:“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和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兔圆。”中秋之夜,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朗星稀,从天气角度来讲,是赏月的绝佳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在中秋赏月便成了中秋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最隆重的内容,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一种方式。到现在,拜月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祭月拜月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