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几个要素

2024-11-04 来源:天气网

导读:中国地大物博,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经过历史长河与岁月的熏陶,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已,它也有了自己的魅力,也蕴含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秋节的几个要素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几个要素

中秋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各地游子与家人团聚一起欣赏皎洁的月亮、吃圆圆的月饼、喝美味爽口的甜酒,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释放出浓浓的中华韵味,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中秋节的几个要素

(一)团圆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讲,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从中秋节的食品到中秋节的娱乐活动,几乎每一样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团圆是中秋节永恒不变的主题,中秋节这天,人们要对着天上的圆月诚心祭拜,上供要选择圆圆的果品;家人要围坐圆桌旁欢聚一堂,分食圆圆的月饼;天涯游子不能归乡,也可以仰望天上满月遥寄思乡之苦。简而言之,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表达一种期望:天上人间,人月两团圆。

(二)中秋节赏月

《中国风俗》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中有祭月的记载。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在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可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

节日内涵

中秋,是家人团圆的节日。而中秋的重头戏是在晚上,自然少不了月亮,文人们借着这半明半暗、半遮半掩的月光,抒发一番情怀。寄情于月亮,是所有文人的偏爱,没有明月的中秋不叫中秋,正是因为对月亮不了解,它才更令人向往,引发人们的遐想。古人看着月亮,总想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越发对它充满了无限想象,这才有了琼楼玉宇,有了嫦娥奔月,有了寄情于月的诗词情感。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几个要素

月饼

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的拟人化的泥塑兔儿爷,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花好月圆”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满月”“圆月”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心理渴望与诉求。可以说中秋节是民俗性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就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性质的典型歌舞。

人文价值

满月作为团圆和美满的象征,使人们在阖家品尝月饼的同时,也品尝到生活的甜蜜、家庭的温馨。任何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是这个民族生活形态物化的表现、精神追求借代的展示和人文诉求回归的呼唤。“家”的概念和认同,在这一天显得如此美好、如此重要。当然,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和群体最小的组织,也并非总是花前月下,有时也会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诚如苏东坡在那首流传千古的词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我们享受中秋节的诗意时,应当感恩生活、感恩大爱、感恩“家国”。“家国”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场和生存源。综观中秋节的流风史绪,可见清晰的家国理念的贯穿和演绎——从初于周、兴于唐、定于宋到盛于明清,正是国家意识对民间风俗的认同和参与,是以文明传播为内驱力,以文化的构建为外推力。如果说家要团圆美满,那么国更要统一强盛。家国意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婶娟”,实现这个祈愿的前提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强盛。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有美学意义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月也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中秋节家人团圆,吃着美味的月饼,阖家欢乐,有着我们的中国气派、中华韵味、华夏历史和民族范儿,而月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得中秋节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间有了一根维系的纽带。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将在当代人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的几个要素”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