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闭

春节拜年和投刺 朝廷是怎么拜年的

2024-11-05 来源:天气网

导读:拜年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每年大年初一这天,我们都要向见到的人拜年,说些吉祥话,后面的几天还要继续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拜年。那么,春节拜年和投刺是什么?朝廷是怎么拜年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春节拜年和投刺 朝廷是怎么拜年的

拜年

春节拜年和投刺

放完爆竹,接着是拜天地,祭祖先,然后是拜年。

汉代已有拜年之风,主要是拜同宗族的尊长,一般在元旦当日,拜亲戚可推后。宋以后的元旦应酬互拜,变得复杂繁琐,宗族、亲族、同事、朋友没完没了地互拜。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拜年时“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莽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

投刺类似今天的递名片、名贴,是古人交往的一种形式。古人谒见,先要投刺。秦末郦食其欲见刘邦,瞋目按剑叱责刘邦的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谒”,就是郦食其见刘邦的名贴。这种谒,到西汉末又称刺。《论衡·骨相》载,韩生“通刺倪宽,结胶膝之交”。《北齐书·杨倍传》:“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清人赵翼《陈余丛考·名贴》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

宋人平时以名刺广交朋友,元旦忙得不能登门拜贺,都是望门投刺。明清时期更加盛行。有的叫“飞贴”、“拜年贴”,素不相识也互相投贴。有的人家干脆在门口挂上红纸袋,号为“门簿”,来接受拜年贴,以收得多者为荣。

说到名刺,还有一段慈禧太后与吴裳的交往。慈禧乳名兰儿,父亲惠征死于安徽宁国府知府任上。母亲带其姐妹雇船北上,一者归葬其父,二者应选秀女。行至江苏清江浦,路费将尽。清河知县吴裳朋友的丧船也停在河畔,差人送去300两赙银,错送到兰儿船上。吴裳命令立即追回。其幕僚说,听说该丧船是满洲闺秀,入京应选秀女,将来或许成为大贵人。不如将错就错,结交于她,日后大有益处。吴裳于是亲自登舟吊丧,递上名刺。兰儿将名刺珍藏,发誓不忘此人。后来,吴裳接连升官,一直做到四川总督。无论怎么贪赃枉法,屡遭参劾,总是参而不倒。吴裳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春节拜年和投刺 朝廷是怎么拜年的

拜年

民国时,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公历新年也送印刷而成的贺年片。其实,名片、贺年片,都是中国旧有的传统,是古代人际交往的一种媒介。

朝廷文武百官首先要给天子行贺年礼,叫作“正旦大会”、“正朝”。正朝自汉至清沿袭不改,礼仪越来越森严,由普天同庆、与民同庆,发展到纯粹为皇帝一人拜年。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正朝,公侯以璧,二千石官以羊羔,六百石官以雁,四百石以下官以雉,送给皇帝作拜年礼。皇帝要设宴招待群臣。晋朝还要给百官增禄。南朝梁除赐宴外,要赐群臣辟恶散、却鬼丸等物。隋唐时期,皇帝也要赐柏叶,赐御酒,颇有点君臣礼尚往来的味道。

明清时期就不同了。明朝不仅京官正朝,地方官也要向皇帝遥祝。清代元旦朝贺从子夜就开始了。皇帝祭天地,百官要在午门外相送,回来到永寿宫祭祖,给太后行礼,到太和殿接受外臣朝贺,回乾清宫接受嫔妃、太子、公主、郡主、宫女、诸王三跪九叩礼,百官都要恭候,跟着一块跪拜。从子夜一直折腾到中午,不知磕了多少头,折了多少腰,早已是饥肠辘辘,头昏眼花,然而皇帝却不赐宴,大臣们各自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用膳。皇帝仅为宗室、王公、贝勒等近臣赐宴。这哪儿是庆贺,简直是一种肉体摧残。这种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僵化和没落。

宋朝以后,随着娱乐活动和拜访的增多,春节的时间拉得越来越长。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春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即开禁三日。后来,从元旦到元宵节一直充满节日气氛。甚至有“有心拜节(年),寒食未迟”之说。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春节拜年和投刺,朝廷是怎么拜年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内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测试

更多>>

相关资讯